平民百姓或不設防的城市,條件是對方也將遵守同樣的規定。英國、法國和德國都在同一天作了答覆,表示同意總統的建議。波蘭政府的答覆說,它完全贊同羅斯福倡議的那些原則,但不幸的是這些原則已經被德國軍隊踐踏在腳下了。
9月1日下午,羅斯福在他的每週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時說,他希望而且也相信美國可以置身於戰爭之外。他還說政府將盡一切努力來做到這一點。
第八編 遠東
第一章 中日戰爭的繼續
決定性的1939年一開始,就可以看到遠東的衝突呈現出僵持的局面,它將一直保持到1941年12月為止。在1937…1938年期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奪取了華北和華中的許多重要城鎮和交通線,以及南方的大港口廣州。但是他們在希望打一場迫使中國屈服和接受日本媾和條件的、決定性的“最後之戰”方面卻沒有能達到目的。現在,日本軍方首腦們開始認識到要給予中國一個致命性的打擊是困難的,因為它的幅員遼闊,政治和軍事的組織相對的落後,它的經濟結構又很分散,這就使得它能夠在大災難中倖存下來,這種大災難本來會使一個比較小的,但是更加有組織的,因而也就更加經不起打擊的國家早就屈服下來了。只要中國的抗戰意志還沒有遭到致命的削弱,它就能夠堅持抵抗下去,不管這種抵抗是多麼軟弱無力。武漢三鎮以及廣州的丟失都似乎是由於地方守衛部隊的懦弱無能,如果不是由於更糟糕的原因的話,這就使得中國人計程車氣的確動搖了。僅僅根據日本人就要打來的謠傳,就驚慌地把長沙市燒了。這進一步表明失敗主義情緒的增長。雖然面對著軍事上嚴重的挫折和政治上重大的背叛事件,但是,蔣介石將軍的態度仍然堅定不移。
在國民黨特權階層中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儘管沒有實權,幾個月來卻一直在努力爭取一個妥協的和平。根據日本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影佐中將的證詞,在1938年秋天,汪曾派代表去上海同影佐和參謀本部的今井大佐討論過臨時停戰的條件。這些討論顯然構成了1939年12月22日近衛親王宣佈的解決“中國事變”基本原則的背景。在此之前,汪精衛發現蔣反對在他同日本人安排的基礎上議和後,就於12月18日逃出重慶,兩天後抵達法屬印度支那的河內。當近衛的條件公開後,汪就開始宣傳贊成接受。於是,在1939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正式把汪驅逐出黨。
汪精衛曾經是孫中山的親密朋友和心腹,在反對滿清王朝和1911年以後反對中國軍閥的鬥爭中他是孫的得力助手。汪具有相當的文學才華,曾為孫起草過許多演說和宣言的文稿。“國父”臨終時他也在場,孫留給本黨的遺囑就是由他筆錄的,遺囑曾經為那位在病榻上的領袖所首肯並在上面親筆簽了字。汪精衛或許十分期望黨的領袖的斗篷會落到他的身上,但是由於蔣的崛起使他相形見繼了,在汪的心情上和他的那個也曾是有名氣的革命黨人、有野心的妻子陳璧君的心情上,這確實是引起苦惱的一個原因。在1925年至1937年中國政治的錯綜複雜歷程中,汪有時反蔣,在其餘時間裡,他們在表面上又和解了。而現在處於患難之際,汪顯然認為他能用提倡和平的方式擊敗他的對手。他所使用的論點無疑就是後來在上海他的宣傳機器上出現的那些主張。他那時斷言,如果日本不能使中國完全屈服,那麼中國也不可能把日本人趕出它的領土。他宣稱,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將耗盡一切,這將對中國共產黨人有利,並間接對蘇聯有利。汪相信,要避免這些危險,中國就應當在近衛建議的基礎上同日本媾和,並應當加入反共產國際陣線。汪有德國方面的關係:他曾於1936年訪問德國並見過希特勒。有理由使人相信,他指望德國奪取歐洲霸權,然後在遠東採取行動以限制日本的野心。
汪希望他的似是而非的論點將會使國民黨內有勢力的右翼集團轉到他的一邊來,這些集團有以陳立夫和陳果夫兄弟為主要領導人的著名的“C。C。”派和由校長蔣介石將軍領導的黃埔軍校畢業的高階軍官們所組成的“黃埔系”。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極大鼓舞和指導的華北和華中許多地方“抗戰”政府的成立和擴充,使國民黨內部的不安情緒日益增加;而在1937年拼湊起來的“統一戰線”,在1939年也出現了第一次產重的分裂。但是國民黨內那些有勢力的集團並不因為對共產黨人抱有反感和不信任,就準備跟隨汪精衛投入日本人的懷抱。他的少數幾個親信,包括他的姻兄褚民誼以及林柏生、陳公博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