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不會隨著一個新鋼廠的建立,一條新鐵路的修建等等而以同等步伐增加的。
由於工業生產能力有限而在擴大生產方面出現的暫時性障礙同原料匱乏引起的障礙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日本和義大利許多工業原料都極為短缺。因此,在工業擴張時期(1922…1929年),義大利的進口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多,日本進口額幾乎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出口額——其中日本約百分之六十是絲織品和棉織品,義大利百分之二十五是絲織品和棉織品——增加的百分比略高一點。但這兩個國家的貿易收支赤字仍然相當大,用無形出口的收入抵補不了。日本企圖制止外匯收支的惡化,因而強行增加出口並透過關稅以及更直接地透過限制對被認為是國家經濟生活所不需要的交易提供進口信貸以限制進口。但這些措施沒有一項是完全奏效的。在整個二十年代,義大利和日本的外匯收支都有逆差,它們的外匯率始終存在著壓力。之所以沒有由此而導致崩潰,沒有危及國內的工業擴張,乃是由於外部世界準備把存款轉移到這兩個國家去。
只要外部世界準備為義大利和日本彌補國際收支赤字提供資金,真正限制工業擴張的因素就既不是工業生產能力,也不是原料,而是人力了。人力絕對缺乏的情況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恰好需要的那種勞力,即有知識、有幹勁、有技術的勞力卻嚴重短缺。工業就業的先決條件是那些將要被吸收進工業的人應當具備一定的教育和訓練水平,而且,還有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圍繞著工業活動的各種服務要順利進行。運輸組織工作效率之低,治安機關及地方和國家行政方面的鬆垮狀態和腐敗現象——這一切都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裝置和原料——都必須予以克服,才能取得工業的真正進步。在這方面,義大利、日本以及其他正在工業化的國家是在向前邁進的,但它們的人民中的一個重大缺點是,組織能力、技能和適應性不及西歐那些比較成熟的工業國家和美國的人民中普遍。這個缺點也抑制了義大利和日本工業產量的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美國同日本一樣,也沒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利影響,美國二十年代人口的年增長率也同日本和義大利一樣,雖然是下降的,但仍舊很高。不過相似之處僅止於此。美國在過去就建立了巨大的工業,它有天賦的豐富自然資源,它有高度熟練的工人階級和朝氣蓬勃、富於進取心的實業界和管理人員,他們準備冒險並在技術上應用科學知識和新發現來進行實驗。但是從長遠來看,美國產量的增長也受到可以利用的生產能力、原料和合適的勞力的制約,不過在短時期內,這些限制遠不象欠發達國家那樣嚴重。戰後初年的繁榮有助於把它的工業從戰時體制調整到平時軌道上來。繼繁榮而來的是1920…1921年的蕭條,這次蕭條雖然嚴重,但為時不久,因為一旦緊縮通貨降低了價格水平,美國企業家對生意有利可圖的信心很快就恢復了。無論在國內國外,仍然有待於完成的任務是太多了。工業家開始用更好的機器更換過時的機器,並提出擴大現有工廠的訂單,尤其是在電機技術、汽車及化學工業方面,看來所有這些工業都提供了特別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由於人口增長和從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的高速率遷移而使建築物和住房建造方面有了投資出路,這就有力地支援了美國工業生產的恢復和一浪高一浪地向前發展。加之,歐洲遭受戰爭蹂躪地區的巨大重建任務和世界許多地區工業化的巨大任務給國外投資提供了機會。美國的私人國外投資支援了外國對美國機器的需要,這種需求反過來又有助於增加美國的工業產量。
然而——而這一點是美國和正在工業化的較窮國家之間的巨大懸殊——在產品和就業的各個等級上,美國的儲蓄都自然增長,不但足以支付國內機器的更新和工業生產能力的擴大,而且還能支付國外的重建和工業發展。美國非同尋常的生產力可以從這樣一個事實看出來,按平均數計算,從1925到1930年,美國在全世界自然增長的儲蓄中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四十二,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則佔世界儲蓄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一到三十五。美國製造業工業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可以從二十年代投資景氣過程中每個人工時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來衡量。即使在1929年,當美國工業產量達到最高峰時,既不能說在可以利用的工業裝置方面的障礙使得進一步擴大產量一般說來已不可能,也不能說,勞力供應方面的障礙廣泛地存在著。
法國同義大利一樣,其某些地區已被塹壕戰徹底破壞,戰後的當務之急是重建工廠和裝置、房屋、鐵路等等。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法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