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2 / 4)

法國再也不能用佔領魯爾那樣的措施去充當東歐的警察了。此舉的直接後果是拆散了波蘭和德國的結合。使波蘭的政策再一次轉向法國。當德國進兵萊茵區的那一天,波蘭政府重申關於信守同法國訂立的條約的保證,宣稱在發生戰爭時波蘭將站在法國一邊,而且決定採取和法國同樣的軍事措施。即便在那次危機中,法國的政策又怯懦又失敗,波蘭也沒有明顯地疏遠它,波蘭此後的政策還是要在法國人眼裡維持它作為最初的東歐盟國的地位,較之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要在大國集團之間保持平衡,這本是一個較弱的大國適宜扮演的角色,義大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扮演過這樣的角色。但波蘭也想把無所偏倚的政策和充當德國爪牙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所以它繼續利用東歐要求修改和約的力量,敵視俄國,敵視小協約國,特別是敵視捷克斯洛伐克。

從1936年到1938年,德國政策的重點是向東南歐擴張,波羅的海均勢的改變暫時也還未使用暴力。1935年6月18日英國和德國簽訂海軍協定,英國聽任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海軍限制,使德國再一次控制波羅的海,並頗為自然地導致波羅的海沿岸重新設防。這一程序終於使德國於1936年11月14日恢復了對基爾運河的全部主權。對波蘭的緩和政策擴大到對立陶宛,1936年8月德國和立陶宛簽訂了一項綜合性的商務條約。德國還以派遣戰艦訪問的形式擴大其影響,以堅定芬蘭親德的外交傾向。

義大利在多瑙河地區的優勢轉給了德國這一變化很快就被大家看到了。在斯特雷扎陣線瓦解和德…意協議於1936年形成以後,奧地利就不能再依靠義大利的保護了,義大利則由於進行衣索比亞戰爭而財政非常困難,也不能再資助祖國保衛團了。1936年7月,德國迫使奧地利接受一項條約,使奧地利從義大利的衛星國一變而為德國的衛星國,並且在許士尼格的內閣中安插兩名親納粹分子。與此同時,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也充分施加壓力。雖然德國尚未廢止與洛迦諾公約同時簽訂的德…捷仲裁條約,但此項條約在情況發生變化後是否還有效顯然是有疑問的;希特勒重新佔領萊茵區後提出的和平建議並未提到捷克斯洛伐克。在1935年5月的捷克斯洛伐克大選中,亨萊因的蘇臺德德意志黨得到令人注目的勝利,所得票數比其他任何一個黨都多,得到蘇臺德區德意志人口三分之二的支援。因此,希特勒就掌握了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強大手段,而在1936年6月21日,亨萊因在赫布的演說中要求說,德意志少數民族需要的不是個人的權利,而是全體的民族權利,這時此種手段的性質也就很明顯了。這樣的要求是1919年的少數民族條約所未曾夢想到的——使少數民族成為民族中的民族;這樣的要求使東歐諸國在以後的兩年中陷於分裂和屈服。具有象徵意味的是馬薩里克於1935年12月辭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職務。他也許是歐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他比任問其他人更能體現和約解決方案的好的方面。貝奈斯繼任總統,正值他一生的事業即將經受考驗的時刻接受了全權。

在歐洲,捷克斯洛伐克是孤立的。它和它的盟國法國之間被它所懼怕的廣闊的德國隔開了;萊茵區的重新軍事化意味著即使法國依然願意援助它,法國也無法這樣做,除非它和德國展開全面戰爭。它和它的盟國俄國之間隔著一塊寬度不到一百英里的烏克蘭領土,這塊土地戰後屬於波蘭和羅馬尼亞管轄。對波蘭和羅馬尼亞來說,它們是否允許俄國軍隊透過它們的領土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政治上的難題:波蘭自身與俄國或捷克斯洛伐克均無結盟關係,實際上與兩國的關係是不友好的,所以它決定拒絕俄國軍隊過境,對波蘭來說,捷…俄協議還形成了部分的包圍形勢,對東加里西亞是一種威脅。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則有著結盟關係,而且從1934年以後它自己也同俄國改善了關係;此外,它對蘇…捷條約還曾表示贊同。羅馬尼亞國內在政策上有著尖銳衝突(和法國的情況一樣),一派主張加強同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國的聯絡,另一派則害怕因此而得罪德國,這是害怕德國勝於害怕俄國和害怕俄國勝於害怕德國的兩派人之間的衝突。前一派的領袖是蒂圖列斯庫,他是一個看問題非常敏銳、非常坦率的人,多年來指導羅馬尼亞的對外政策,是僅次於貝奈斯的小協約國的主要設計者,本人又是巴爾幹協議的主要設計者。但是他也象威爾遜和維尼齊羅斯一樣,只顧追求國外的勝利而忽視了自己在國內的地位,1936年8月他的下臺明白無誤地標誌著政治風向的變化,正如三年以後李維諾夫的下臺一樣。在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