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波蘭和德國恢復友好所造成的後果立即對波蘭的鄰近國家產生了影響。第一個後果是,波蘭恢復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敵視,這就使波…德條約看來象是包括了波德之間的一項諒解,即兩國對它們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收復領土要求是都感滿意的。第二個後果是促使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進行合作。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早已因納粹革命的威脅而恐慌,深怕德國可能對自己提出領土收復要求,所以於1934年2月17日,參照巴爾幹公約和小協約國組織公約的形式,簽訂了一項防衛同盟條約。然而波…德條約更為獨特的後果是對立陶宛的包圍。在此之前,立陶宛因維爾納與波蘭結下了仇,又因美美爾同德國記下了恨,這種雙重政策只有在波蘭自己的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即它既要戒備俄國的敵視,又要防止德國的挑釁時才有可能實行。波…德條約是立陶宛的兩個敵人的結合,使立陶宛所處的地位預示著1939年8月23日德…蘇條約後波蘭自己也將處於這種地位。這就促使立陶宛於1934年9月12日加入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條約。第三個後果是俄國參加反對修改和約陣營的傾向明確了,從而導致俄國於1939年9月18日被接納為國際聯盟成員。在此之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都在法律上承認了蘇聯,只剩下一個南斯拉夫是東歐唯一尚未和俄國建立充分外交關係的國家。

外交革命的最終結果是1935年5月2日蘇俄與法國簽訂的互助條約和1935年5月16日蘇俄與捷克斯洛伐克籤汀的互助條約,這些條約終於使蘇俄置身於反對修改和約國家的行列。由於力量的這種重新組合,東歐政冶地位的下降已成定局。它不再是一道屏障,而成為一個山谷,勉強由捷克斯洛伐克作為橫斷的山脊。可是被法國視為它所謀求的堪與洛迦諾公約抗衡的東方條約的核心法…蘇條約,卻被德國宣佈為與洛迦諾公約並不相容,而且被用作為德國1936年3月7日重新武裝萊茵區的理由。

接著便是可以預期的合乎邏輯的後果,法國的勢力在東歐消失了,由德國的優勢取而代之。這一變化過程並不只是由於大國間的關係改變而強加於東歐國家的。它們自己的積弱和錯誤加速了這一程序。在德國對它們確立政治控制之前,它們自己在經濟上的弱點已足以使德國進行貿易攻勢了。它們在政治上的錯誤是他們未能組成一條對抗德國的外交統一陣線。

世界經濟危機暴露了東歐的法國體系的主要缺陷,這一體系是一種不以經濟利益為其基礎的外交安排。經濟蕭條將東歐國家推到毀滅的邊緣,因為經常性的剩餘農產品的處理問題激化了。它們的貿易大幅度下降。法國自己是一個在農業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因而無力收購它們輸出的農產品,法國也無力供應它們所需要的工業品。法國體系不能擴大成為與西歐結成一體的經濟和政治總組合,因為英國採取的是渥太華協議規定的帝國保護政策,拒絕在東歐承擔政冶或經濟義務。蘇俄自身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之一,它的工業生產力也不能滿足東歐進口的需要。它的經濟利益是要與東歐競爭而不是與它相互補充的。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正在義大利開拓一個重要的市場,但在1935年它們犧牲了這個市場以支援對義大利實行的集體經濟制裁,而又沒有獲得其他出路。於是德國便成了東歐必然的市場,也是東歐必然的工業品供應者了。西方國家雖然認為這是一個危險,但並未採取適當措施以消除此種厄運,德國對東歐的經濟征服便於1936年在沙赫特指導下開始了。德國對東歐國家的大部分土產品提出了無限量的需求,價格也大大超過世界市場的標準。它們之間的貿易額從世界危機期間的低潮迅速回升,經濟生活活躍了,就業情況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這些短時期的利益是巨大的,它們支配著每一個東歐政冶人物的各種考慮。但經濟復興都指向德國,也為德國所左右。德國促進的貿易都是雙邊貿易,在經濟上德國處於較強的地位。為了報答德國提供的市場,東歐國家被迫輸入並非它們需要的物資,而是德國的裝置能力可以生產的東西,於是非必需品便日益增多。為了報答德國的高價收購,它們被迫一再提高德國馬克對它們各自貨幣的匯率,因而它們國內的物價也相應提高了,這就使它們更難於在德國以外另找其他經濟合作的物件。東歐到處都是德國的商業和技術代表團,他們是控制政治和軍事的先遣部隊。

萊茵區的重新武裝削弱了法國的聯盟體系,這本是德國的目的,因為可以使法國無法越過不設防的並在經濟上對德國至關重大的邊境地區去侵入德國以援助其盟國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