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日作戰方面,他們堅持要在對日本本土實施攻擊前實行一種旨在圍攻香港的大規模的鉗形合圍。
在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實行戰略指導的太平洋地區,沒有特別的困難。在索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進展都是緩慢的;麥克阿瑟將軍同美國海軍當局的關係也不是始終融洽的,但是這些都是美國自身的問題,在同英國或中國打交道時,關係不大。困難的是緬甸。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三叉戟會議”和“象限會議”的決議,北緬應予收復,以重新打通與中國的陸路聯絡。為此,調撥了美國空軍和物資用於緬甸戰役,但地面戰鬥則要由英國和中國的軍隊來進行。地形、氣候和交通聯絡方面有很大的困難,另外還有個人的傾軋和黨派之爭。結果,直到開羅會議時,緬甸局勢仍然只有很小的或者根本沒有什麼進展。日本人仍佔有幾乎整個緬甸,中國和西方世界的聯絡,除空運這一途徑外,仍被日本人所切斷。這樣的局勢使美國軍界領袖深感不安,因為他們在計劃對日總戰略時是基於緬甸將在1943年度內予以掃清這一假設的,他們希望一旦同中國的陸路聯絡恢復,就能裝備並訓練一支強大的中國陸軍,使之在最後打垮日本時起到重要的作用。
對於他們的緬甸計劃的失敗,美國人的反應是更為強烈地堅持1943年沒有完成的事應在1944年進行。他們懷疑英國人對這個戰場不太熱心,而由於丘吉爾曾十分明白地表示英國最高統帥部不贊成整個計劃,只是迫於美國方面的壓力才同意的,美國人的疑慮就更大了。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開始考慮戰勝日本的其他辦法。隨著船廠不斷生產新艦,美國太平洋艦隊在1943年迅速擴大。1943年11月20日,就在開羅會議開幕之前,美軍進攻吉爾伯特群島中的塔拉瓦環礁和馬金環礁,五天後,日本人停止了抵抗,當然,經過了一場激烈的代價很大的戰鬥。
這個軍事行動的意義遠比佔領區區數英畝的珊瑚礁所顯示的來得重大。美國海軍第一次能在遠離基地數千英里的地方送上登陸部隊併為他們提供海空掩護。當時,已有足夠數量的艦載飛機來取代岸基飛機的空中掩護,而這種岸基空中掩護在太平洋戰爭的頭兩年裡曾被認為是成功地進行兩棲攻擊所必不可少的。登陸艇、供應艦以及為一支配備均衡艦隊所必需的各種各樣的戰船順利地駛過本無航路的大海,襲擊日本帝國在太平洋上的環形防線。
這樣就展開了一些十分新的可能性。現在有可能大踏步前進了,在新佔領的島嶼上奪取或興建簡易機場之前,可以由入侵艦隊本身不斷提供空中掩護,而不必老是再受岸基戰鬥機有效航程的束縛,慢吞吞地從一島到另一島,從一港到另一港,每次只能前進一百英里左右。這種機動性提供了穿過中太平洋而極為迅速地接近日本主島的可能性,此外,這也證明了在對日作戰中海軍能起壓倒一切的作用。看來完全有理由推斷,一旦接近日本本土的一些島嶼基地被攻佔,海空力量就能切斷日本的海上交通,甚至在開始進攻日本本土之前,使日本的作戰能力癱瘓。
但是,在開羅會議期間,這些可能性只是初露端倪。何況,還有一個很大的問號:在滿洲和中國的日本部隊怎麼樣?當日本諸島被隔絕、被踏平的時候,他們會投降嗎?抑或他們還會從亞洲大陸獲得給養而戰鬥到悲慘的結局?鑑於被隔絕的日軍守備部隊多次進行過拚死抵抗的事實,看來不能輕率地臆斷說,日本一淪陷,就等於他們的抵抗會全部終止。
因而,儘管金海軍上將對於收復緬甸的必要性頗有懷疑,儘管他傾向於支援英國人的計劃,即繞過緬甸的日本守軍,放棄重新打通與中國的陸路交通的計劃,而集中主要力量在馬來半島或蘇門答臘進行兩棲攻擊,可是在同英國人舉行會議時,他並不準備拿自己的這些懷疑去同馬歇爾的信念唱對臺戲,馬歇爾堅信要打敗日本第一步必須收復北緬。結果,美國的參謀長們在開羅會議上組成了一條統一陣線,他們希望英中兩國部隊在美國物資、空軍和一支極小的戰鬥部隊的幫助下掃清緬甸。
羅斯福個人在戰略問題上的態度是猶豫的。他已不象那年8、9月時那樣確信“霸王”計劃是各種有可能實施的計劃中最理想的一項,同時他自然也要考慮考慮那個為丘吉爾竭力主張的關於擴大地中海戰役的主意。在開羅和德黑蘭會議前的幾個月裡,總統的思想有許多地方都是舉棋不定的。他極為關注中國的未來和戰後世界的形態,而這些政治問題與當前的軍事戰略問題又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羅斯福在他自己的參謀長們提出的軍事方面的意見和丘吉爾擺在他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