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部分(2 / 4)

他在1943年11月11日向下議院作的一次講演中說道:

讓我在一開始就說明一下,會議的結果超出了我的希望。隨著我們工作的進行,信任感增強了,而這似乎又轉過來加速了工作的進展。……我一點兒也不想假裝說我們在所有的問題上意見都一致了。那倒真的是世界永遠幸福了,可我們目前離那一步還遠著呢。但是我可以這樣說,對所有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已經瞭解彼此的觀點……而當我們飛越斯大林格勒時,我不禁這樣想:經歷了這一切災難之後,難道我們還不能在一起把世界好好安排一下,使這些徹底毀壞的城市得以再生,而從此這些城市將在持久的和平中永葆青春?

俄國人也以滿意的心情歡呼會議所取得的成就。斯大林在1943年11月6日莫斯科紀念布林什維克革命二十六週年的講話中說:

盟國戰勝共同敵人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而盟國間的關係、盟國軍隊的戰鬥團結,不但遠遠沒有削弱,而且正同敵人的期望相反,變得越來越鞏固和持久了。

最近報上發表的蘇、英、美三國代表莫斯科會議的各項歷史性決議也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大盟國的報紙都突出地報道了莫斯科會議的訊息,一致讚揚會議的結果。美國報紙普遍地把四國宣言作為會議最重要的決定;英國報紙喜歡強調歐洲諮詢委員會的價值,把它看作是解決爭端、達成共同決議的工具;俄國報紙最強調的是:莫斯科會議的決議將產生軍事上的影響。

強調的重點不同,反映了三國政府態度的不同,但分歧畢竟是微小的。在這三個國家裡,公報及附帶檔案的每一部分都被看成是對盟國間合作關係和獲得戰爭勝利的有價值的貢獻。盟國間的友好熱誠從未達到這樣的高度。美國方面的感情看來已肯定甘心於繼續參與世界事務了。特別是美國儘管過去從來不願意,現在似乎也樂意參加一個國際組織了。英國的反應雖然也是樂觀的,但自然要沉著得多;而在俄國呢,對西方盟國的熱情已滲透到普通老百姓中間去了,或者說至少已滲透到了西方報紙記者曾與之談話的那些老百姓中間去了。

羅斯福長期以來向斯大林的獻媚求愛似乎正在取得進展。下一步得安排一次三個首腦的會晤了,而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於為這樣一次會晤打好基礎。事實證明外長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就在外長會議結束後還不到一個月,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了。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的兩年中,羅斯福和丘吉爾之間的定期會晤成了維持英美合作關係的支柱之一。長時間以來,羅斯福總想把斯大林拉到英美圈子中來,並曾竭力慫恿這位蘇聯獨裁者離開他的首都外出舉行會晤。但是斯大林不願失去同前線司令官們的電話聯絡,而羅斯福呢,由於考慮到威望和便利,又不願跑到俄國去。1943年9月8日,斯大林提議三國政府首腦在當時已駐有三國地面部隊的波斯舉行會晤。丘吉爾是願意去德黑蘭赴會的,可是羅斯福不願意,於是談判拖了好幾個星期,直到11月10日或那天前不久,羅斯福才讓步,同意去波斯首都。

由於總統想把蔣介石和中國人拉來同俄國人一起開會,羅斯福同斯大林進行的長期談判進一步複雜化了。斯大林在同意舉行德黑蘭會晤時提出的條件之一便是所有其他盟國的代表必須“絕對地被排除在外”,當然,這兒指的是中國。羅斯福這才不得不分別舉行兩個會議,一次是從11月22日到26日同英、中舉行的開羅會議(代號“六分儀”),第二次是從11月28日到12月1日同英、蘇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代號“優裡卡”)。在德黑蘭會議後,為了處理一些未了結的事情,從12月3日至6日,又在開羅安排了第三次會議。

儘管大家各懷異志,儘管在開羅和德黑蘭兩會議安排停當前進行了討價還價,羅斯福還是以“小夥子般的熱情”踏上了旅途。大戰期間,沒有一次國際會議象這次會議那樣朝氣蓬勃,充滿著青春的熱情,儘管斯大林和丘吉爾兩人實際上都不象羅斯福那樣相信只要有了善意和個人間的友好接觸就會萬事大吉。不過他們兩人仍以為會晤是值得一試的。於是,各國代表團對第一次共同會議懷著很大的、然而又是各不相同的希望動身了。

美國人來參加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時,思想上著重考慮三件事情:羅斯福給自己提出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同斯大林就戰後合作問題達成牢固的諒解。此外,美國的參謀長們決意要捍衛那一年早些時候作出的兩個基本的戰略決策:在對德作戰方面,他們希望在1944年5月發動一次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大規模進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