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3 / 4)

品,以及肉類、油脂、乳製品、食糖、果醬和咖啡代用品,按全國性的計劃配給,而實行地方配給的食品則包括土豆、蔬菜、水果、魚、野味和家禽。零售商按照他們交給糧食辦事處的上一期配給券的數目,獲得分配給他們的份額,只對某些商品要求消費者向零售商登記。在其他情況下,消費者可以隨意選擇和調換店鋪,次數不拘。旅館和飯店另外獲得數量有限的食糖、果醬、蛋和咖啡代用品。在其他情況下,不支配給券就得不到配給的食品。

由於所有主要的食品,包括麵包和土豆,都歸入了配給計劃,因此必須採用一種有差別的配給制度,才能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要。重工業工人——包括礦工在內——和士兵都獲得增加了的配給量,這主要是採取補助麵包、土豆、肉類和脂肪的形式,而全脂牛奶(含脂量減少為百分之二點五)則保留給兒童、餵奶的母親和從事有害健康的職業的工人。然而,區別不僅是按照需要,同時也根據種族和民族。配給證被用作把外國工人束縛在工作地點的一種手段,而給予某幾類外國工人何種配給品,則要取決於他們所做的工作。總的說來,外國工人和戰俘全得不到具有高度營養價值的食品,只領得質量低劣的食品,而他們由於工種或健康情況按理應得的補助配給,也往往被扣住不發或只發極少的數量。發給俄國戰俘和所謂“東方工人”的配給證,同發給非俄國戰俘和來自西歐及東南歐的平民工人的配給證相比,供應的澱粉質食物數量多而保健性食物數量少。戰俘和外籍平民工人在從事重勞動時理應享有的補充配給,比從事同類勞動的德國工人所得的份額要少。

最受歧視的是猶太人。1942年9月以後,猶太人不準獲得任何肉類、肉製品、蛋品、糕餅、白麵包、全脂牛奶、脫脂牛奶或任何不經特別許可而分配的食物。發給猶太人的麵包證只准購買黑麥麵包。猶太兒童和青少年只獲得一般消費者的麵包配給量,他們沒有人造蜂蜜,沒有可可粉,沒有額外配給的果醬,他們也沒有資格獲得全脂牛奶。凡是德國人有權享受的所有其他補充配給,同等身分的猶太人則一概沒有。

總的說來,德國的配給制度達到了它的目的,即:以這樣一種方法來分配不太充足的糧食供應,使不同類別的消費者的真正的特殊需要全得到滿足——只有對某些人是例外,因為對他們歧視乃是有意採取的一項政策。

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農業情況很健全,所以1939年秋天要使農業適應戰時需要,並不費什麼事。主要的調整出現在油脂和蔬菜的生產上,大半以犧牲飼料作物為代價而獲得了增產。植物油的產量從1939年的四萬噸增加到1944年的二十四萬噸。與此同時,在牛奶的利用方面也厲行節約。由於全脂牛奶的消費限於兒童、母親和從事有害健康的工種的工人,因而出產的牛奶大部分可以用來製造黃油。儘管這樣做並沒有改變牛奶中含有的脂肪總量,卻增加了可以得到的脂肪的供應,從而在戰爭時期一直維持了令人相當滿意的脂肪配給。

油料作物、土豆、蔬菜這些適於種植的農作物的增產,影響了德國牲畜的總數,尤其因為海外供應的濃縮油被封鎖切斷了,而國內供應的麩皮也由於出粉率高而有所減少,在戰爭的五年中出粉率由百分之七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上。奶牛主要靠家庭的飼料餵養,因此牛奶的供應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豬的總數不得不減少。到戰爭結束時,總數下降到戰前水平的大約百分之六十。豬肉和豬油的產量下降得比豬的總數甚至還要多,因為缺少穀物和土豆作飼料,屠宰下來,豬肉重量和豬油含量都減少了。

象在其他交戰國裡那樣,農民對農作物的畝數、收益和產量都沒有保持精確的記錄。把估計偏低的因素考慮在內,在崩潰前的最後兩年中,德國的總產量比戰前的數字下降了大約百分之十五。可是,在農作物的利用方面卻做到了相當節約,因此國內生產的、供人消費的糧食總額,只比戰前的水平下降了百分之十。要不是農業工人和農業必需品的供應都保持在高水平,那麼下降率將會更大。應徵入伍的農場主和農場工人大部分全由外國工人所替代,後者雖然不如本國工人那樣有效,卻也幫助維持了國內的生產。牽引力、農業裝置、氮肥、鉀肥也都供應充沛,至少在進攻俄國以前是如此。磷肥的缺少在1943…1944年以前並沒有感覺到,直至盟軍在北非登陸以後,這才變得嚴重起來。

儘管糧食供應沒有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那樣猛烈下降,需要量卻在不斷增加。戰爭爆發時,德國必須養活將近八千萬人。在戰爭過程中,有一千二百多萬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