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的行動,以堅定比利時領導人奉行獨立政策來尋求安全的決心。不能指望人民陣線領導的法國或鮑爾溫時代具有和平主義思想的英國會得到比利時人的信任。看來英國和法國要麼未曾覺察到,要麼是沒有力量來對付德國重新侵略的日益增長的威脅。
1936年10月14日,利奧波德國王在一篇致內閣的講話中,闡明瞭比利時外交政策的新方向。利奧波德強調重新武裝的必要,他說:“我國的軍事政策,正象其所賴以制訂的我國外交政策一樣,目的絕不是依靠同別國結盟,以便好歹打一場勝仗,而是必須使戰爭不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比利時將拒絕一切聯盟,奉行一種“純然為比利時所獨有”的政策。1936年7月20日,外交大臣保羅…亨利·斯巴克在一篇關於外交政策的講話中,就援引過這樣的說法。
為了執行這個為國王及其大臣們所贊同、並且得到絕大多數比利時人支援的獨立和中立的政策,他們設法解除了自己根據洛迦諾公約而承擔的義務。經過長期談判後,法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在1937年4月24日發表宣告,解除了比利時對兩國承擔的義務,並注意到它要抵抗侵略的決心。同時英、法兩國政府宣佈,它們對比利時領土完整所作的保證仍具有約束力。
六個月以後,德國政府宣佈,它也願意尊重比利時的不受侵犯和領土完整,但在有德國捲入的一場武裝衝突中,比利時不得配合任何針對德國的軍事行動,其中包括允許法國或英國軍隊取道比利時進軍。如果比利時遭到進攻或入侵,德國將給予幫助。唯有行將滅亡的國際聯盟所規定的一些國際義務對比利時仍有約束力,而且這些義務也正在取消的過程中。1936年7月23日,奧斯陸公約國家曾在哥本哈根宣佈,它們不認為按照國際聯盟盟約第十六條對破壞盟約者採取制裁的方法是必須執行的。比利時解除了根據洛迦諾公約承擔的義務以後,1937年4月29日,斯巴克在議會中宣告,將不允許國際聯盟一個成員國的武裝部隊根據第十六條過境,若事先得到比利時同意,由國際聯盟幾個成員國採取聯合行動,則不在此限。他又說,締結軍事協定的時代已經結束。同法國進行的參謀人員會談中止了。1937年12月2日,首相告訴議會,在國聯盟約修改以前,比利時對盟約只接受這樣的解釋,即在它自己擁有全部主權的情況下所作的解釋。在1938年慕尼黑危機時期,比利時正式宣告,如果發生戰爭,它將保持中立,不允許任何國家的軍隊有過境的權利。
法國人不大願意同意比利時不再承擔大陸上的國際義務,每一次都是經過長期的外交鬥爭以後方才得到他們的預設。1938年春天,比利時人表示,如果法國為保衛捷克斯洛伐克而作戰,比利時不同意法國軍隊過境,當時法國駐布魯塞爾大使曾設法對此決定施加影響,他向三個主要政黨的領袖指出,如果比利時不同意讓外國軍隊過境,法國必將取消對比利時的保證。比利時固然害怕招怨西方民主國家,但更怕招怨德國,而且還相信,民主國家將來無論如何是會被迫出來幫助它的。
1939年3月德國佔領布拉格時,比利時正在經受一場競選運動的痛苦。黨派的爭鬥、歷任聯合內閣走馬燈式地更迭,造成政府不穩定,利奧波德國王告誡了他的大臣們,並談到可能採取更集權的方針進行廣泛的行政改革。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在比利時造成的直接結果是黨派之爭減弱了。競選演說的語氣比較有了節制。分離主義和種族派別活動的傾向受到了普遍的譴責,強調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喚醒了佛蘭芒人和瓦隆人,使他們認識到內訌的危險,認識到必需成立聯合陣線。4月2日選舉的結果,萊昂·德格雷爾領導的法西斯式雷克斯黨的黨員幾乎全部落選。
1939年的春天和夏天,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加強比利時的地位。透過了一些議案,在財政和國防方面授予政府更大的權力,並提供資金以加強國家的防務。另外還採取措施以控制對外宣傳和監視居住在比利時的外國人。有些人以間諜罪被捕。3月間,把儲備的黃金運往倫敦和紐約,這一措施遭到納粹政府的批評,認為是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地位。
捷克斯洛伐克其餘部分之被吞併,使比利時的民眾認識到自己的危險,從而對比利時人在恢復國內團結和加強國防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件事也加強了比利時政府的決心,要以完全中立的政策來尋求安全,避免採取任何行動,如果這個行動可能被德國人認為是比利時人參加共同陣線反對德國的佐證的話。例如,比利時拒絕支援羅斯福4月14日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