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1 / 4)

別處開展行動。這件事,以及法國和英國的軍艦向地中海調動,似乎表明歐洲西北部可能將安定一個時期。同時,在荷蘭,這時已有五十萬人武裝起來,並且正在採取最後的戒備措施。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爾機場從5月10日起向所有的外國飛機(實際是德國飛機)關閉,何時開放,另行通知,被指控為間諜的人每天都有被逮捕的。

德國在5月10日凌晨4時開始進攻,事先沒有警告。這個訊息立刻用電話傳到了倫敦和巴黎,荷蘭人長時期以來曾一直拒絕就援助事作任何準備,甚至拒絕為此舉行初步商談,這時卻來尋求援助,並且立刻得到了援助,於是荷蘭就加入了盟國。當天早晨6時15分,裡賓特洛甫交給荷蘭駐柏林公使一份長長的備忘錄;戈培爾在7時廣播;大約同時,德國駐海牙公使馮·策希向範·克勒芬斯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後者是從內閣會議上離席來接受的;那天早晨,裡賓特洛甫向德國和外國報館的代表釋出了一項宣告。

德國為進攻低地國家辯解的主要論點如下:盟國旨在擴大戰爭;它們佔領斯堪的納維亞的計劃已彼挫敗。它們的艦隊調往地中海是要花招;它們真正的目標是魯爾,德國政府已證實,英、法兩國企圖取道比利時進攻德國。德國先前尊重荷蘭和比利時的中立,是以這些國家遵守嚴格的中立為條件的;已經有許多例項說明了它們不守中立的態度:它們的報紙懷有敵意,領導人物在公開場合發言時同樣懷有敵意;兩個國家的參謀總部的高階官員曾實際幫助過英國保密局,以圖引起革命和推翻元首;荷蘭和比利時只有在東部邊界設防,只有在那裡動員兵力(顯然是在同英、法兩國參謀總部取得完全一致的情況下作出的部署);荷蘭對英國飛機幾乎每天侵犯其領空只進行極其軟弱的抗議;此外還有其他不守中立的證據。(上述)裡賓特洛甫的備忘錄,在其附件中附有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1940年5月4日的一份報告(煞費筆墨,強詞奪理),舉例說明了荷蘭和比利時的“片面的中立”,以及德國內政部1940年3月29日的一份報告,羅列了據說英國保密局在“荷蘭和比利時慫恿下”進行活動的詳細情節。

荷蘭和比利時駐柏林的公使在5月10日試圖把抗議入侵他們國家的照會交給德國外交部,但遭到拒絕。威廉明娜女王本人在同一天發表了一個宣告,“對這一史無前例的背信棄義和破壞文明國家之間一切正當關係的行為提出憤怒抗議。”

戰爭的程序使得女王以離開本國為是,5月12日,她偕同王室到了英國。13日,她用無線電話透過紐約發表了告荷蘭人民書,說政府已遷到英國,留在荷蘭人手中的荷蘭領土,不論在歐洲境內還是在歐洲境外,都仍然是一個主權國家。總司令可從軍事觀點出發採取一切必要的和正當的措施;各地方當局要竭力為居民辦事,尤其要為維持治安出力。她在向全世界發表的宣告中,說明了她離開荷蘭的理由,她說事情已變得很清楚,侵略者的首要目標是俘獲王室和政府成員,從而使這個國家喪失一切領導和依法組成的權力機構。

政府方面,外交大臣和殖民大臣在德國開始入侵的當天飛到英國,到5月14日凌晨,內閣其餘成員也到了英國。他們得到了廣泛的應急權力,能立刻開始工作,把鬥爭繼續下去。

第四章 比利時:德國進犯以前的政治情況

到1936年,納粹德國的迅速重整軍備已使許多身居要職的比利時人確信,可能發生法…德戰爭,而他們自己避免捲入的唯一希望,在於奉行一種更加獨立的政策。比利時不再能依靠國際聯盟的保護,而它作為這個聯盟的一員所承擔的義務,卻可能把它捲入戰爭。洛迦諾公約規定要承擔的軍事義務是沉重的。

利奧波德國王及其軍事顧問們認識到,要對一次進犯作任何認真的抵抗,就必須加強比利時的軍隊,而這種政策在國內卻很少有人支援。1936年1月提出的延長義務兵役年限的議案,在國內遭到了廣泛的批評,於2月底被議會否決。反對的意見既來自社會黨,也來自佛蘭芒人的各政黨,它們不準備支援任何加強比利時軍隊的措施,唯恐這樣做將在戰爭中增進法國的利益,而不能促進比利時的安全。它們深為懷疑1920年的法…比軍事協定,這個協定仍然有效,雖然其中有些條款已經過時了。3月6日,比利時政府得到法國的同意,廢除這個協定。參謀人員之間的會談將繼續下去,以履行兩國根據洛迦諾公約而達成的協定。

第二天,德國的武裝部隊違反洛迦諾公約開進了萊茵蘭。

英、法兩國未能相應地採取任何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