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軍隊一起)佔領歐洲盟國在西半球所有的屬地(英國的屬地以及法國、荷蘭和丹麥的屬地)。上述計劃還包括太平洋中經線180度以東地區的屬地。此外還準備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赤道以南的地區聯合行動。後來採取的外交和政治行動(下文將要談到),是為了進行必要的制裁以及達成各種協議,為美國軍隊也許不得不採取可能的軍事行動作好準備。
華盛頓政府首先採取的第一個政治行動是公開地重申門羅主義的“不轉讓”條款。政府這樣做,得到美國公眾的全力支援,他們認為門羅主義是美國對外政策中一項——實際上是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原則。國會和報刊已經提出建議,主張美國應收買英國、法國和荷蘭在西半球的屬地,或者對這些屬地實行保護性的佔領。
6月3日,國務院起草的一項決議案在國會里提出。這項決議案重申美國不承認一個非美洲國家對另一個非美洲國家轉讓其在西半球的任何領土,也不預設任何轉讓領土的企圖。它又說,如果有可能出現這種轉讓的話,美國除了採取其他措施以外,還將和美洲其他共和國商量,採取步驟,保衛共同利益。決議案於6月17日經參議院一致透過,次日由眾議院以三百八十票對八票透過。決議案第一部分的基本內容於6月18日通知德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在德國7月1日發出的答覆中,裡賓特洛甫說美國的照會是“無的放矢”,因為沒有理由假定德國想在西半球取得屬地。然而他指出,美國政府對門羅主義的解釋,顯然會使某些國家有權利佔有領土,而另一些國家則沒有這種權利。德國不能接受這種解釋。再則,美洲國家要求外界不干涉西半球的事務,只有在這些國家不干涉歐洲大陸事務的條件下,這種要求才可能被認為是正當的。赫爾立即發表宣告,否認門羅主義和軸心國新秩序之間有任何相似之處。他說,所謂的新秩序以征服為目的,而門羅主義則完全為了自衛而存在,決不含有美國稱霸的意思。美國政府在6月18日的照會中已經通知德國,它準備於必要時採取單方面的行動。下一步是根據在本半球防務方面保持共同陣線的政策,取得美洲其他共和國的合作和同意。美國也急於要避免美洲各共和國之間爭奪某些殖民地。赫爾擔心德國可能會設法討好美洲某些共和國,把歐洲人在新大陸擁有的領土送給它們,換取它們“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服從”,這樣也許會破壞美國正在力圖建立的團結一致的泛美陣線。
因此,決定對歐洲國家在西半球的屬地採取行動的共同政策,是1940年7月21日在哈瓦那開幕的美洲國家代表會議議程上最重要的議題。美國代表團團長赫爾被選為研究這個問題的那個主要委員會的主席。他在7月22日首次開會的致辭中,略述了美國的建議,這些建議是開會以前在華盛頓草擬的,並於7月11日以公約草案和決議草案的形式分發給參加會議的國家。美洲各共和國,一方面不允許歐洲國家將其在西半球的屬地轉讓給其他非美洲國家,另一方面它們自己也反對把這些領土歸併給這個或者那個美洲共和國家的任何主張。必要時,它們打算在非常時期內透過一種集體託管辦法來治理這些領土。一俟條件許可,各處領土將歸還原主或者使其獨立。美洲各共和國原有的對其中某些領土的權利將不受影響。7月23日,赫爾提出一項決議案,體現了他的託管主張。
美國的決議案遭到阿根廷代表梅洛博士的反對,他只准備以發表一項“不轉讓”的宣告為限。他散發了一份相反的草案,建議解決歐洲國家在西半球屬地的辦法是讓這些屬地獨立。阿根廷的態度部分地是基於它同美國對抗的傳統政策,以及它不願對大國盲從。阿根廷作為泛美集團中的第二號強國,不願在影響整個美洲大陸的問題上接受美國的領導。再說,阿根廷政府不準備冒集體對德國作戰的風險,特別是它根本還不相信美國會有能力或者願意在軍事或經濟方面保護南美。這些疑慮,由於美國海軍和陸軍領導人在國會聽證會上的作證,以及美國國內關於美國應該承擔防衛的地區範圍的公開辯論,得到了證實。在哈瓦那會議期間,主張“四分之一地球”防務的文章,仍然在美國報紙上出現。
僵局終於打破,赫爾越過阿根廷政府而直接向阿根廷共和國總統呼籲,因為梅洛原先接到的指示是由政府發出的。奧爾蒂斯總統同意梅洛應按照赫爾建議的方針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代表團合作。4月27日達成協議,並具體體現在哈瓦那決議與公約中。決議與公約的條款大體上符合美國的決議案,雖然用“臨時管理”這幾個字代替了“集體託管”。在公約尚未批准以前,決議立即生效;決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