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統治。美國政府則不準備在援助中國和在歐洲抵抗軸心國家的政策上有所讓步——這種政策需要日益增多對英國的援助,並可能需要美國加入這場戰爭,同德國和義大利對抗。美國政府也不願意放鬆對輸往日本的重要物資實行禁運,除非它得到某種證明,可以相信日本準備放棄侵略政策。自從1940年7月2日出口統制法透過以來,這一年美國對日輸出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但是,美國政府亟欲避免和日本打仗,只要還有可能避免的話;另一方面,它正在改建自己的武裝部隊,並加強英國的兵力。在1941年上半年,仍有一點希望(儘管是微弱的希望),指望日本國內那些希望用和平手段達到其目的的比較溫和的人士,也許能佔好戰分子的上風。這種希望,由於7月間日本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消失了。7月2日在東京召開御前會議以後,接著就在日本動員一百萬至二百萬人,並採取了其他一些似乎顯示大規模備戰的步驟。截獲到的一份從東京發給日本駐外大使的電訊說:
1。日本帝國將堅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對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政策,不管世界形勢可能發生什麼變化。
2。帝國政府將繼續致力於解決中國事件,並採取措施,謀求南進,以堅固地奠定自存和自保的基礎。
7月21日,日本軍隊進犯印度支那南部——從這裡可以進攻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或者菲律賓。美國對這些挑戰的回答和日本對美國行動的反應,在本書的另一編中有所記述。
到1941年11月第一週的時候,雖然羅斯福和他的顧問們已覺察到日本不久就要動手,但是他們卻沒有預料到日本會直接進攻美國。羅斯福對霍普金斯說,他相信日本會設法儘可能推遲和美國的衝突。在美國以及在英國,人們都以為最初一定是對一個英屬殖民地或荷屬殖民地發動進攻,或者可能進攻俄國。華盛頓政府所面臨的問題是:在這些預料的日本挑戰之中,美國應該把哪一種挑戰作為“宣戰的理由”。
在11月5日交給總統的一項備忘錄裡,馬歇爾和斯塔克列舉了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他們認為,美國必須對日本採取軍事行動,同時他們也說明了所以得出這些結論的總的戰略根據。這些都是以英美參謀工作會談中商定的軍事政策和戰略為根據的。兩國的第一目標是打敗德國。而美國如不從大西洋撤回它的大部分航運裝置,就不能在遠東成功地展開攻勢行動,而這些航運裝置又是大西洋迫切需要的。因此當時美國的打算是,萬一對日開戰,暫取守勢,同英國和荷蘭合作。美國的部隊正在菲律賓集結,一方面英國政府則在加強新加坡的駐軍。準備到1942年2月或3月時,使在南方對抗日本的西方國家防禦力量達到“令人注目的規模”。
備忘錄體現了陸海軍聯合委員會11月3日一次會議上作出的決議,當時曾討論了美國對於蔣介石將軍請求援助抗日應如何答覆的問題。這位委員長吁請美國和英國給予空中支援,以便擊退日軍可能對雲南的入侵;他還呼籲美英發出聯合警告,指出這種進攻會損害它們兩國的利益。美國軍事當局的意見強烈反對提出最後通牒。他們認為,在尚未建立起充分的防禦力量以前,應竭力設法和日本達成暫時的協議,即使是對它作出一些經濟上的讓步也罷。
在截獲的另一份11月5日的日本電訊中,東鄉給日本駐美大使野村規定11月25日為完成在華盛頓的談判並簽訂協議的最後限期。隨著這個限期越來越近,危險的跡象大大地增多了。11月20日,野村和新來的日本特使來棲在華盛頓提出一項謀取達成暫時協定的六點建議。羅斯福、赫爾以及政府中的其他高階官員根據截獲的電訊,知道這是日本的最後建議,實際上也就是一份最後通牒。
21日,華盛頓接到訊息,說有一支日本軍隊已經到了帛琉——日本受託代管的島嶼中距離荷屬東印度最近的地點——還說印度支那方面的日軍正在加強。被截獲的一份東鄉22日給野村的電訊,把談判的最後限期從11月25日推遲到29日,可是預兆不祥他說:“限期過後事情會自動地發生。”
日本11月20日的建議顯然是美國不能同意的。這些建議將使日本可以放手繼續征服中國和進攻俄國,並使它處於一種居高臨下的地位,以後可以重新南進。但是,美國政府也不想斷然拒絕這些建議,從而使自己成為造成談判破裂的一方。再則,參謀長們仍然急於要爭取較多的時間以改善防務。因此,在這以後的五天中,羅斯福和他的顧問們考慮了是否可以另向日本提出一個建議,謀取暫時休戰或者簽訂暫時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