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2 / 4)

小說:鐵血文明 作者:雨帆

齊國,太過操切苛刻,不是漸進之道,所以卦象終有傾覆之兆。鑑於此,司馬遷才有“易之為術,幽明遠矣”的驚歎。司馬遷作為歷史家,歷來重視對陰陽學說及其活動的記載,各種曾經有過重大影響的預言、占卜、星象、相術、堪輿等,其活動與人物均有書錄。事實上,陰陽神秘之學是古代文明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舍此不能盡歷史原貌。

依據《史記》,關於田氏齊國的占卜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是周王室的太史對田齊鼻祖陳完的占卜,周太史解卦象雲:“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這段解說的白話是:“這是一則看國運的卦象,利於以賓客之身稱王。然則,這是取代陳國麼?不是。是在另外的國家。而且,也不是應在陳完之身,而應在其子孫身上。若在他國,其主必是姜姓。這個姜姓,是四嶽(堯帝時的四位大臣)之後。然則,事物不能兩方同時發達,陳國衰落之後,此人才能在他國興盛。”應該說,這次占卜驚人地準確,幾乎完全勾畫出了田氏代姜的大體足跡。因為,這次占卜一直“佔至(田氏)十世之後”。

第二次占卜,發生在陳完因陳國內亂而逃奔齊國之後。當時,齊國有個叫做懿仲的官員想將女兒嫁給陳完,請占卜吉凶。這次的卦象解說很簡單,婚姻吉兆,結論是:“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莫通削,又是暮的本字;而八世之後,恰恰是齊湣王之後。齊湣王破國,齊襄王大衰,齊王建遂告滅亡。這則卦象,同樣是驚人地準確。

陰陽神秘之學的評價意義在於,他們認為,國家的命運如同個人的命運一樣,完全由不可知的天意與當事人的作為的正義性互動作用所決定,齊國的命運,既是天定的,也是人為的。就問題本身而言,這種評判是當時意識形態中極為重要的基本方面,不能不視為一種答案。列位看官留意,先秦的所有神秘之學預測吉凶,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觀念:當事人行為的善與惡(正義性),對冥冥天意有著重大影響。也就是說,當事者的正義行為,可以改變本來不怎麼好的命運;而當事者的惡行,也可以使原本的天意庇護變為暗淡甚或災難。這便是後世的善惡報應說的認識論根基。這便是前述的互動作用。

另外一個前提觀念是:正道之行,不問吉凶。這一觀念的典型是西周姜尚踩碎龜甲。《論衡·卜筮篇》雲:“周武王伐紂,卜筮之,佔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這一事例,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記載是:“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如此理念,戰國之世已經漸成主流。典型如秦國,司馬遷記載了秦滅六國期間與秦始皇時期的多次災異與神秘預言,唯獨沒有一次秦國主動占卜征伐大事的記載。因為先秦時代的神秘之學對人的正義善行非常看重,所以其種種預測,往往在實際上帶有幾分基於現實的洞察,也便往往有著驚人的準確性。太史公所以將韓氏的崛起根源追溯到韓厥救孤,認為因了這一“積天下之陰德也”的大善之行,才有了韓氏後來的立國之命。其認識的立足點,正在於善惡與天命互動作用這一觀念。所謂天人交相勝,此之謂也。而自魏晉之後,占卜星相等陰陽之學漸漸趨於完全窺探天意的玄妙莫測的方法化,強調人的善惡正邪對命運的影響則日漸淡薄,故此越來越失去了質樸的本相,可信度也便越來越低。這是後話。

第三種說法,是西漢鹽鐵會議檔案《鹽鐵論》記載的討論意見。

《鹽鐵論·論儒篇》雲:“齊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強,威行敵國。及湣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後)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士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入薛,孫卿(苟子)適楚;內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王建聽流說,信反間,用後勝之計,不與諸侯從親,以亡國,為秦所擒,不亦宜乎!”

這段評判,先回顧了齊宣王、齊湣王兩代中的一代半興盛氣象,又回顧了齊湣王后期的惡政,指出了百姓不堪與人才流失兩大基本面。對齊王田建的作為,則將其失政歸結為三方面:聽流說,信反間,用後勝之計。而“不與諸侯從親”,則是信用前述三方的結果。顯然,這種觀念與齊國民眾的說法,與司馬遷評判,並沒有重大差別。應當說,這些原因都是事實,但也都是最直接的現象原因,而沒有觸及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