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等處一律是淡紫色。服裝則完全是京劇舞臺上的樣式,給片中男主人公呂布設計的那套盔甲,全是用陸軍軍服上的銅釦子釘出來的。在今天的觀眾看來,《貂蟬》也許是一部並不怎麼出色的電影,但在當時卻極為轟動。
1958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5屆亞洲影展上,《貂蟬》獲得五項大獎,其中李翰祥獲最佳導演獎,林黛獲最佳女主角獎,另外獲得最佳編劇、最佳音樂、最佳剪輯獎,只有一項最佳故事片獎,被“電懋”的影片《四千金》奪走。
《貂蟬》這部電影不僅使邵逸夫在香港掘得第一桶金,也使李翰祥成了“邵氏兄弟公司”的王牌導演。特別是從這部電影開始,掀起了香港影壇20年的爭拍黃梅調影片的熱潮。
《貂蟬》打響之後,李翰祥牛氣沖天,不少影片公司都企圖以高價將他挖走。李翰祥也屢屢動心,無奈他被與“邵氏”簽下的8年合約捆綁得無法挪窩。李翰祥後來曾回憶說:“我那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講,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籤。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叫我做導演,怎麼說怎麼行。‘邵氏’合約內容,一向都寫得相當刻板,後來更是變本加厲,30多條都是為公司說話的。如果你是個捧不紅的劉阿斗,他隨便舉出任何一條,就可以說你違反合約,連大信封都不用給一個,就把你炒了。相反,假如你走紅,那合約上的每一條都是齊天大聖的緊箍咒,你越跳越蹦,腦袋就越緊越疼。”
這次跳槽未成,儘管預示了李翰祥將與邵逸夫不歡而散,但他當時也無可奈何。他積極地調整自我,希望藉助邵逸夫的財勢,進一步豐滿自己的羽翼。接著,又拍了一部黃梅調古裝片《江山美人》,劇本是根據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與梅龍鎮民女李鳳姐的風流韻事改編的。女主角依然選定林黛。《江山美人》上映後,一個星期收入超過40萬港元,重新整理了“邵氏”的票房紀錄。在吉隆坡舉行的第6屆亞洲影展上,《江山美人》獲得最佳影片獎。
連續兩次在亞洲影展拿大獎,使李翰祥產生了衝出亞洲,要到歐洲去拿獎的想法。為此,他根據《聊齋·聶小倩》改編成電影《倩女幽魂》,在邵逸夫的支援下拍完後,又滿懷信心地邀邵逸夫一道,興沖沖地飛往法國南部著名的影城戛納參賽。
戛納電影節一年舉行一次,歷史悠久,影響很大,它與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但《倩女幽魂》在當年度的戛納電影節上,一個獎項也沒拿到,雖然它也創造了一項紀錄——即它是第一部參加戛納電影節的中國電影。該片不僅沒有獲獎,市場反應也極差,上映時影院門可羅雀。李翰祥一下子跌入事業的低谷。
《倩女幽魂》慘敗,李翰祥不服氣,於是再拍電影《後門》。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女主角由當時已離開影壇十幾年的胡蝶擔任。《後門》故事簡單樸實,主要寫一對作家夫婦收養鄰居的小女孩,有了感情之後,小女孩卻被她的母親領了回去。當時正開始風行彩色電影,但李翰祥從劇情出發,抓住人們的懷舊心理,決定採用黑白膠片拍攝。結果使這部影片在1960年的第7屆亞洲影展上,獲得最佳影片獎。接著,李翰祥又先後拍了《楊貴妃》、《王昭君》、《武則天》、《傾國傾城》、《千嬌百媚》、《不了情》等影片,其中,《千嬌百媚》和《不了情》又連續把林黛推上第8屆和第9屆亞洲影后的寶座。
從1958年到1976年,僅在亞洲影展上,“邵氏”的電影共獲得大小獎46項,這主要是首席導演李翰祥的功勞。但是另一方面,李翰祥也使“邵氏”電影陷入了票房危機,這可能是他相對較多地強調了影片的藝術性。1963年初,經邵老闆同意,決定投拍古裝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李翰祥選定“無名小卒”凌波主演梁山伯一角,祝英臺的飾演者仍為當紅女星樂蒂。
凌波是女性,由她反串男主角。該片依然採用黃梅戲曲調。《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映之後,將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打得無影無息,一時間,香港所有戲院清一色放映此片。此片推入臺灣,在臺北創下了三家戲院連映62天、觀眾72萬人次、票房84萬新臺幣的空前紀錄,據說有一位老太太看了144場。
同年,在第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選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囊括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樂和最佳演員特別獎。另外在第10屆亞洲影展上,該片獲得最佳彩色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錄音獎和最佳美術獎。此片還一舉捧紅了凌波。
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