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好處,和社會從中得到的好處呈均等的正比關係。你為社會貢獻越大,你個人的收入越高。這樣才能使社會有效率。
當個人回報率遠遠低於社會回報率時,比如只讓比爾·蓋茨拿比一般政府職員高一倍的工資,這個個人就變相成了為社會做好事,長久下去,就失去了做好事的動力,社會也喪失了從他做的好事中受益的機會,喪失了效率。我們這代人從小都背誦過“毛主席教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講的其實就是這樣的現實。市場經濟的效率,則在於能不斷讓做好事的個人從他給社會帶來的利益中“分紅”,最後大家都爭著做好事。
不過,當一個人從其經濟行為中得到的個人回報率遠遠高於社會回報率時,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顯然,社會對這個人支付過度,使他不正當地佔有了過多的社會經濟資源。當社會覺得自己“虧了”時,就會有所謂“仇富”的現象。這種個人回報率高於社會回報率的狀況長期不改變,“仇富”也就成了合理的現象。
以這些簡單的概念,就很容易看出任志強和張維迎們的問題來。比如任志強說房地產商只有為富人蓋房才賺錢。這本身就說明我們市場有問題。一個房地產商,只為幾個富人服務,他們的經濟行為的社會回報率很低,大家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但個人回報率卻太高,讓房地產商發了橫財。張維迎則呼應,要求把窮人趕出市場。也就是說,人口中的相當一大部分人無法從市場經濟行為中獲得回報,只能靠政府照顧他們的利益。這樣,市場經濟就成了一個富人俱樂部。而在美國,蓋低檔房和經濟適用房都能賺錢,對房地產商也很有誘惑。社會回報率和個人回報率是接近的。市場經濟是屬於大家的。
在經濟領域,市場永遠比政府有效率。解決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問題,也要靠市場而不是政府。關鍵是,政府應該透過稅收等政策維持一個良性的市場秩序,使建造中低檔住房的利潤率趕上甚至超過建豪宅的利潤率。比如,建中低檔的住宅,可以免稅甚至享受補貼;政府對建豪宅雖然不必限制,但應該上高稅,高到把其利潤率降下來為止,高到把大部分房地產商趕出這個市場,不得不挖空心思競爭普通民宅的市場為止。
中國城市化程序這麼迅猛,城市這麼擁擠,人口增長速度這麼快,怎麼可能讓政府不停地“拿出更多的地來”?在土地公有的情況下,“居者有其屋”還是我們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重要道德基礎:每個公民,都有享受一定面積住房的權利。在這個範圍內,他們應該用可承受的價格購房。超出這個範圍,等於侵佔了別人或社會的土地資源。侵佔者就必須和被侵佔者進行討價還價。比如,雙方可以達成協議,侵佔者為多佔的每平米支付五倍的稅,二十倍的稅,等等。
政府需要的是建立一套制度框架,使這種討價還價能夠隨時、公平地進行。我期待著任志強和張維迎們說:“給富人建房稅太低了,賺錢太容易了,所以大家都來投資建豪宅。政府應該建立一種市場機制,使建中低檔房也有錢好賺,讓我們也有機會為窮人服務。”
資本的道德
成思危先生對“資本無道德”論的批判,實際上是揭了主流經濟學家的底牌。我們這些擁護市場經濟的人必須要出來解釋:為什麼資本必須有道德?
資本無道德的理論很好理解:經濟的執行要嚴格符合市場規律,而不是跟著道德原則走。遵循市場規律創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利潤,就是最大的道德。按任志強的說法,房地產商的使命是利潤,為了追求利潤,就要給富人蓋房。窮人的房子讓政府去管。我給富人蓋的房子越多,繳稅就越多,窮人就越得益。對此,張維迎也出來支援。他在此之前還曾表示限定最低工資會傷害經濟的發展。
情緒化地否定這些人的理論,無益於澄清理論上的是非。這些人所依據的,實際上是一種通俗的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能夠使一個人在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同時貢獻於社會。比如,你給富人蓋房,賺了大錢,就會繳更多的稅,而且還給許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企業不要奢談什麼道德責任,而要首先追求經濟目標。最近剛剛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也是這方面一個最有力的發言人。
這派人錯在哪裡?他們錯在把市場經濟從一個原則發展成一個迷信。要知道,市場經濟的理論,本來具有強烈的反烏托邦的色彩,即不相信有一個涵蓋一切的完美製度,使大家透過服從這個制度的原則而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場強調的是多元性。而這些迷信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