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繼任,繼續協助蔣介石推動中國的國防建設,福氏即成為影響國民政府建軍以及作戰決策最深的外國人士。
德國軍事顧問團相當肯定中國軍人作戰的勇氣,以及刻苦耐勞的能力,因此他們認為,由於中國的生產力不足,不能消耗有限的資源在大量國防人事方面,當時中國各地的陸軍總數,就有一百七十萬人,多達一百八十個師的編制,因此德國顧問建議,中國應該採取精兵制度,維持六十個常備師七十萬人,就足以應付日本三十八萬常備部隊的挑戰,中國應該把國防經費,重點擺在裝備與精訓陸軍,以及全力發展空軍,至於海軍,由於經費實在不足,只有暫時的維持沿岸防禦。
德國軍事顧問團為中國所設計的抗日戰略是以防禦為主的“戰線作戰”,基本上,中國在華北是以防守山西高原和黃河以北的防線,而將河北與山東設為戰區,如此可以牽制日本五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德國顧問也認為,一旦中日之間爆發全面戰爭,日軍必然會設法攻擊中國的長江三角洲,以佔領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與政治中心南京,以加速迫使中國簽下城下之盟。因此建議中國準備以上海為戰爭依託的陣地戰,並且在上海,南京之間,構築兩條現代化的工事防線,利用江南複雜的水道與湖沼地形,阻止日軍攻佔首都南京,在此牽制日本三個師團以上的兵力。
德國顧問判斷,這樣日本除了守衛本土、朝鮮與臺灣的必須部隊之外,所有的常備陸軍都已投入中國戰區。只要中國堅持下去,日本這個資源有限的國家,很難長期支援下去,到時美蘇都有可能與日本爆發利益的衝突,而捲入對日本的衝突,那麼中國就可以乘機動員更多的後備部隊,反擊日本。
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在南京成立仿德編制的“教導師”,在訓練成軍之後,分批的調訓其它各師軍士官,來學習教導師的編組運作,然後回去模仿成軍。蔣介石考慮中國當時的軍政環境,發現無法依照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裁撤大量的軍隊,因為這涉及到中國所有軍政派系領導人的根本權力與利益,何況國民政府也無法處理裁軍之後的就業輔導。蔣介石認為六十師的編制實在過於精簡理想化,因此仍然決定暫時維持龐大的軍隊編制,同時受限於財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只能進行有限的部隊改編,準備先後成立三十個整理師,三十個整編師,成為中國對日作戰的軍隊骨幹。蔣對於德國顧問建議設立防線的工事投資,以及成立空軍則是給與全力的支援。
德國軍事顧問也認為,中國軍隊應該利用國土的各種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軍火工業,將現有的各種不同制式與規格的軍用武器,加以整理規劃,並且引進歐美先進的兵工廠裝置,改良與仿製外國部隊的各種常用武器彈藥,蔣介石委任愈大維等專家負責進行,中國逐步地開始建立自己部隊所需的基本軍火工業,不過當時中國陸軍裝備最為缺乏的是火炮支援,以及各特殊技能的兵種裝備,例如炮兵、通訊、醫護、工兵與化學兵3。
基於長城作戰的結果檢討,蔣介石特別重視空軍的發展,因此給與空軍相當優先的支援,而空軍的投資最為需要人才與資金,在日本的壓力之下,列強都不願意幫忙中國建立空軍,以免引起日本的反彈,當時全靠美國的退役空軍人才,幫忙國民政府草創中國空軍,在國際軍火市場中,設法引進一些零星的軍用飛機,成為飛機“大拼盤”。而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突然表示願意幫中國建立空軍,免費派遣空軍顧問到中國。結果這批意國空軍顧問,卻胡亂地出主意,中國因而購買了許多根本缺乏戰力的飛機,又破壞了中國空軍訓練與發展的制度,不但浪費了中國非常有限的資源,也阻撓了中國建立起一支一流空軍的機會(義大利後來還在汪精衛的叛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穿針引線的角色)。
14。6 令日本憂慮的廬山軍官訓練班
當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高階將領人才的培訓。平均一位軍長需要二十年以上的軍旅生涯,不但要懂得戰術戰略,也要了解統兵御將,同時也要有政治、歷史、地理以及科學的修養。但當時位居這些職務的,都是前清遺老極的人物,對於德國的軍事制度與訓練,無法完全的瞭解吸收。因此蔣介石決定在一九三三年開辦“廬山軍官訓練班”,大量調訓各個部隊中的將校,以提高軍官素質,並建立現代化國家與國防的共識。
廬山軍官訓練班的主要目的,在讓調訓的高階軍官能夠對於現代化的戰術、戰略更為了解,對於國家民族的歷史與精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