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小說:生活的意義 作者:炒作

的理解和對人類獨特性的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名哲學家,很注意同時代哲學家的既有學說,他提醒我們,

幸福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美德活動。其他的一些個人無法直接控制的條件,諸如身

體健康、物質舒適也是幸福所必需的。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基本的物質

需求沒有滿足之前,美德活動是不會出現的。一個身體不好每天都掙扎活命的人

可能處在失去自制的邊緣,因此不大可能參與美德活動。

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文獻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強調愛

自己。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哲學中愛自己不意味著是自私的想法。柏拉圖認為愛自己意味著關心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健康,這就等於說要引導個人的生活朝著理性和公正的方向發展。因此,一個幸福的人就是一個調節好他的精神或靈魂的人,並把它們置於嚴格的理性控制之下,這個人與此同時也是社會中有道德、公正的一員。而暴君正好與此相反。暴君在柏拉圖眼中是最不幸福的人,他放縱自己的慾望,不愛自己,因此很可憐。亞里士多德在關於友誼的論述中也探討了愛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友誼,作為幸福的重要元素之一,只存在於能夠愛自己的“好人”中間。好人的良好本效能夠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因此只有“好人”才能夠全心全意地愛他人。愛自己的“壞人”自私、易變,連他們自己都厭惡自己,同時也彼此厭惡,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友誼。

結論

上述關於幸福的理論,以及任何其他的關於幸福的哲學理論,都不是為了教給我們如何做才能幸福。也就是說幸福具有“主觀性”,在追求幸福、豐富的生活時,人們還有選擇和偏好。儘管如此,仍需指出的是,人類追求幸福絕不是隨隨便便的舉動。絕不是說我們自己就可以隨意評價自己幸福與否,這其中的邏輯是,人類的幸福取決於一些必要的、至關重要的條件。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觀點整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人類的幸福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例如缺乏精神上的和諧(根據三重思維學說)、缺乏人類的卓越(理性的和美德的活動)、缺乏基本的物質基礎(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外在的東西”)。 。 想看書來

快樂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嗎?(5)

現在,如果我們再來看看香港名流們的幸福觀,很容易看出他們的觀點和這兩個哲學理論是相吻合的。它們在很多重要的方面有相似點。認為幸福需要滿足的觀點很像柏拉圖的三重思維理論: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持積極態度並感覺滿意,這首先需要精神上的健康,需要能用理性去調節個人的慾望。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也在好幾處有所反映:第一,強調諸如健康、家庭、友誼等條件,這說明這些物質的、外在的條件對於幸福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在成就之中找到幸福印證了這樣的事實,即人類追求卓越,無論是智力上的還是道德上的卓越,都能產生幸福;第三,強調幸福離不開分享,這與亞里士多德強調道德美德和社會美德對於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相呼應。對於“享受和快樂是否是幸福所必需的”這個問題,答案可能很模糊,古今哲學家們也一直在此問題上爭論不休。

對於“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當代英國哲學家安東尼。 肯尼(Anthony Kenny) 給出了另一種與前面的觀點類似的答案。他認為人類的幸福包含三個元素,它們加在一起,可以進一步闡明和深化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生活的意義— 72 —

1。 滿意。反映在對幸福的自我歸因上,這是一種態度或思想狀態。也就是說,滿意指的是一個人主觀上是否認為自己是滿意的。這裡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屬性,而這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2。 福祉。指滿足個體的需要,以及其他有益於身體發展的東西。在什麼是對我們的健康有益的這個問題上,他人比我們自己更能作出明確的判斷,所以這個元素就不像第一個元素那麼個人化和主觀化。這裡強調的是,具有一些物質上的先決條件也是幸福所必需的。

3。 尊嚴。指的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按照自己的選擇來生活,其中包含三點:選擇、價值和聲譽:“要擁有尊嚴,你必須擁有一定的選擇權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利,你的生活必須是值得的,並且擁有一定的聲譽。”這裡指出了幸福所必需的一些心理成分。但必須指出對尊嚴的要求表明了兩點:一是表明沒有自由和自主的生活不會是好的或幸福的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