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生活的意義 作者:炒作

活;二是即便是自己選擇的生活,如果沒有價值和聲譽,也不是幸福的。第二點可以透過這樣的例子來理解:假設一個人選擇過一種生活,而這種生活沒有意義,比如屠龍、把一塊石頭推上山或做白日夢。僅僅是他自己選擇了生活這一點不足以使他的生活更好或更幸福。

論點摘要

快樂本身不是壞事(它內在不是壞的),雖然有時候追求快樂可能由於外在的原因而變成壞事,即當它的結果導致對個體長期利益的損害或者對他人的損害時。

快樂和幸福不是一回事。充滿快樂的一生未必是完滿的、自足的一生。快樂較少的一生也不見得就是不幸福的一生。沒有快樂的生活是否可能是幸福的生活,仍是個問題。

為系統地、有序地組織個人生活,人需要理效能力來判斷和思考,以確保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幸福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它們是不受個體直接控制的。這類外在條件包括福祉、健康、社會關係等等。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們怎樣理解苦難(1)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人們在理解苦難時所持有的不同觀點:(1)否認苦難的存在;(2)相信苦難是輝煌的前奏;(3)主張經受苦難是對道德高尚的人的基本訓練。我們將檢驗塞內卡(Seneca; 古羅馬思想家)、老子、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大屠殺倖存者維克托。 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 的個人反思,看看他們能否證明以上三種觀點的正確性。

引言

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經歷苦難。可怕的東西甚至在一個人真正“知道”之前就會發生,比如早產兒的死亡;而且即使人們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也會繼續遭受痛苦,比如美國前總統羅納德。 里根(Ronald Reagan) ,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間所遭受的痛苦。如果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上還有什麼真正的平等,那就是我們面對苦難時同樣脆弱。對於那些感受到痛苦的人,他們確實可能會說:“為什麼是我?”對於那些不再能感受到痛苦的人,他們的親戚朋友可能會說:“為什麼是他們?”如果人們註定要遭受苦難,那麼苦難為何而存在呢?它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意義呢?總的來講,有四種痛苦是人們尤其難以忍受的:

生命迴圈過程中所固有的痛苦:疾病,特別是絕症的痛苦;死亡,特別是孩子夭折;衰老,特別是老年痴呆。

意外事故:交通事故,飛機墜毀,雷區爆炸。

自然災害:地震,比如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流行性傳染病,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引發的恐慌。

故意且恐怖的罪惡:種族清洗,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屠殺的猶

太人(大屠殺);恐怖主義,比如“”襲擊。毫無疑問的是,上述的苦難都引起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可挽回的損失,帶來了

*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始人。由於他是猶太人,1942—1945 年間被輾轉關在多所納粹集中營,其家人全都死在集中營,只有他一個人成為了倖存者。——譯者注

淚水和悲傷。但是引起我們關注的,不是它們的規模,也不是每個人平均受到的痛苦,而是它們的緣由不可思議。確切地說,它們或者是沒有明確的犯罪者或者犯罪動機,或者是純屬無辜的受害者的痛苦,或者是受害者遭受其本不應遭受的痛苦。比如,那些死於“非典”或者在“非典”流行中倖存的人有理由追問,這種病毒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存在,它使一千人喪生有什麼益處。其次,關於那些由已知的組織出於明確的目標所施加的痛苦,比如納粹對於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我們的疑惑是這種犯罪和邪惡的動機是怎麼被人類安排出來的,且能如此之巧妙地在完全無辜的受害者身上實施。即使我們退一萬步來講,假定猶太人犯過一點應該受到懲罰的小錯誤,也沒道理讓他們遭受集中營、毒氣室、高強度體力勞動、流放等折磨。

苦難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的存在顯然違背了我們對於正義和秩序的直覺上的理解。它的出現和分配是那麼的隨意和不公平,以至於我們按照通常符合邏輯與道義的推理根本無法理解它。如果很不幸的是這種不可預測的苦難要一直伴隨著我們,那我們就需要知道該如何最恰當地理解它,以及如何與它安然共處,以便不讓我們自己發瘋。哲學家、神學家、小說家以及嘗試應對苦難的倖存者們都試圖去應對苦難的挑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