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康也來了。 作為豐臣秀吉的老對頭,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場,充分說明會務工作是積極的,到位的。 更為破天荒的是,豐臣秀吉同志為了顯示自己對明朝的尊重,竟然親自穿上了明朝的服
裝,並強迫手下全部換裝參加會議(皆著明服相陪)。 然後他屏息靜氣,等待著那個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依照程式,僧人緩慢地開啟了那封詔書。 此刻,沈惟敬的神經已經繃到了頂點,他知道,奇蹟不會再次發生。
小西行長也很慌張,雖然事先做過工作,心裡有底,但難保豐臣秀吉興奮之餘,不會拿過來再讀一遍。 總而言之,大家都很緊張。 '1242' 但昀緊張的,卻是那個和尚。 昨夜小西行長來找他,讓他跳讀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事情不妙——要沒問題,鬼才找你。 而在瀏覽詔書之後,他已然確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火藥桶。 全讀吧,要被收拾;不讀,不知什麼時候被收拾。 激烈鬥爭之後,他終於做出了抉擇,開始讀這封詔書。 隨著誦讀聲不斷迴盪在會場裡,與會人員的表情也開始急劇變化。 小西行長死死地盯著和尚,他終於確信,忽悠這一行,是有報應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撥人,表情卻相當輕鬆,畢竟看敵人出醜,感覺是相當不錯的。 沈惟敬倒是比較平靜,因為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昀失弁的,是豐臣秀吉。 這位仁兄開始還一言不發地認真聽,越聽臉色越難看,等到和尚讀到封日本王這段時,終於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來,一把搶過詔書,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當王就當王(吾欲王則王),還需要你們來封嗎?! ” 被人當傻子,忽悠了那麼久,發洩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先算帳。 第一個是沈惟敬,畢竟是外國人,豐臣秀吉還算夠意思,訓了他一頓,趕走了事。 第二個是小西行長,對這位親信,自然是沒什麼客氣講的,手一揮,立馬拉出去砍頭。
好在小西同志平時人緣比較好,大家紛紛替他求饒,礙於情面,打了一頓後,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參與忽悠的日方人員也都受到了懲處。 然後是宣戰。 窩囊了這麼久,不打一仗實在是說不過去。所以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萬曆二十四年(1596)九月,豐臣秀吉釋出總動員令,組成八軍: 第一軍,指揮官加藤清正,一萬人 第二軍,指揮官小西行長,一萬四千人。 第三軍,指揮官黑田長政,一萬人。 第四軍,鍋島植茂,一萬兩千人。 第五軍,島津義弘,一萬人。 第六軍,長宗我部元津,一萬三千人。 第七軍,蜂須賀家政,一萬一千人。 第八軍,毛利秀元,四萬人。 基本都是老相識,就不一一介紹了。 以上人數共十二萬,加上駐守釜山預備隊,日軍總兵力約為十四萬人。 相對而言,在朝的明軍總數比較精確,合計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1243' 日軍加緊準備之時,明朝正在搞清算。 楊方亨無疑是這次忽悠中昀無辜的同志,本來是帶兵的,被派去和談,半路上領導竟然
跑了,只好自己接班,臨危受命跑到日本,剛好吃好住了幾天,還沒回過味來,對方又突然翻了臉,把自己掃地出門,算是窩囊透了。
當然了,楊方亨同志雖然是個粗人,也還不算遲鈍,莫名其妙被人趕出來,事情到底怎麼回事,他還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開口,但回來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處找人談話,他終於明白,原來罪魁禍首,就在自己身邊。
水落石出,他剛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卻得知這位兄弟已經藉口另有任務,開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楊方亨一氣之下,直接回了北京。並嚮明神宗上了奏疏,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來找去,才發現這兄弟跑到了朝鮮慶州,當年也沒什麼引渡手續,繩子套上就拉了回來,關進了詔獄,三年後經過刑部審查定了死罪,殺了。
沈惟敬這一生,是筆糊塗帳,說他膽小,單身敢闖日軍大營;說他混事吹牛,豐臣秀吉經常請他吃飯,說他誤國,一沒割地,二沒賠款,還停了戰。
無論如何,還是砍了。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