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3 / 4)

算數的是幕府的將軍,換句話說,是手裡有兵的人。但自 1467年起,由於內部胡搞亂搞,將軍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這下子熱鬧了。

日本的管理體制,天皇下面是將軍,將軍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諸侯,既然天皇沒屁用,將軍又過了期,就輪到大名說話了。

所謂大名,也沒個譜,在那年頭,只要你有兵有地盤,就是大名,日本國家不大,鬧事的人卻多,轉瞬之間冒出來幾十個大名,個個有名有姓,佔山為王,什麼羽前羽後,越前越後,土佐中國,上總下總(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來好似廣闊,其實許多地方也就是個縣城。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幹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將,一級級地升,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由於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號——猴子。

當時織田縣長已經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如無意外,等到其他縣長們被解決完,織田兄去當將軍,猴子兄應該也能混個縣長乾乾。

可是猴子的運氣實在太好,1582年,織田縣長在寺廟休息的時候,被一個叫明智光秀的手下給幹掉了,據說是因為當晚織田縣長嫌送上來的魚臭,把明智鄉長給罵了一頓,於是鄉長一怒之下,把縣長幹掉了(就為這麼個破事,心理實在太過陰暗)。日本史稱“本能寺之變”。

'1160'

此時木下藤吉郎已經改名了,他先改叫木下秀吉,現在叫羽柴秀吉(昀後又改成豐臣秀吉),日本人的觀念是有奶就是娘,改個把名字那是家常便飯,不用奇怪。

這位羽柴鄉長正在攻擊中國(日本地名)地帶的毛利縣長,得到訊息後十分鎮定,密不發喪,連夜撤軍回援,日本史稱“中國大回轉”。

回去之後,羽柴鄉長和明智鄉長打了一仗,把明智鄉長打敗了,此後他又再接再厲,在賤嶽(日本地名)擊敗了昀強的競爭對手柴田勝家,獲得了織田縣長的全部地盤,史稱“賤嶽之戰”。

在和柴田鄉長的戰鬥中,羽柴鄉長的軍隊中湧現出了七名優秀的將領,他們作戰勇敢,後來被統稱為“賤嶽七支槍”。

順便提一下,本人曾經考證過,這七個人中,有幾位在戰場上中使的是儀,如此說來叫賤嶽 X把儀似乎也可以,不過人家說是槍那就叫槍吧。

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這七支槍裡的五支,和後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有著莫大的關係。

此後,羽柴鄉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陸續打平其餘縣長,昀終統一日本,搞定了天皇,改名為豐臣秀吉,並自稱為太閣。

豐臣秀吉這個人,內心相當相當之陰暗,自打成功當上鄉長,他就一直對天感嘆,俺怎麼呆在了日本,在他看來,像自己這樣的天才,征服個把縣城實在顯不出威風,只有統一全世界,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當然,猴子兄的目的只限於征服朝鮮,中國,印度及東南亞,這並非他太過謹慎,實在是因為他一天到晚呆在島上,地理知識有限,不知道什麼法國德國,對他而言,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而已。

其實豐臣兄並非特例,事實證明,日本國一向盛產心理陰暗之變弁者,後來的如近衛文磨、東條英機之流,都是一路貨,在他們的心中,從沒有什麼和平發展之類的概念,總覺得別人的比自己的好,搶劫的比生產的好,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有著驚人的一致: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從爺爺開始,到孫子,再到孫子的孫子,這幫孫子幾百年來窩在島上,做著同一個夢,

卻始終不醒,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豐臣秀吉,就是這些孫子中的極品。 '1161'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嘴邊開始唸叨這樣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這裡的唐,就是指明朝。因為唐朝時候,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帶走了很多技

術、文化,甚至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人一直稱中國為唐。 幾百年前,無私之援助,全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