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 到萬曆十五年(1587),萬曆兄算是徹底不幹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內閣大臣外,誰也不
想見,每天悶在宮裡,鬼知道在幹些什麼,他的爺爺嘉靖皇帝怠工二十多年,看這個勢頭,這孫子打算打破這一紀錄。 事實上,他確實做到了。 在明代歷史中,有很多疑團,比如建文帝之謎,比如明武宗之死,對於這類問題,我一向極有興趣,研究之後,多少也能略得一二,只有這個迷題,我始終未能解開。 為什麼那個熱血青年會突然變成懶漢?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時候?為什麼偏偏是這種舉動? 一般說來,人性的突然轉變,往往是因為受了某種較大的刺激,那麼到底是什麼刺激?在萬曆十五年的深宮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以上問題,本人全然不知。 我唯一知道的是,自此之後,大明帝國進入了一個奇怪的狀弁,迷一般的萬曆王朝正式拉開了序幕,無數場精彩的好戲即將上演。 閃電戰
萬曆十五年(1587),萬曆皇帝消停了,但這對於老百姓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動總比亂動好,只是大臣們有點意見,畢竟每天都見不到領導(內閣大臣除外),傷心總是難免,不過到目前為止,也還沒鬧出什麼大事。
平靜,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
四年之後,平靜被打破,因為一封不起眼的奏疏。
'1158'
萬曆十九年(1591)八月,福建巡撫趙參魯奏報:
根據琉球使節反映,近日突然出現上百來歷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鮮一帶收購海圖以及船隻草圖,並大量收購木材火藥,用途不明。 在當時,每天送往朝廷裡的奏疏多達幾百封,基本上都由內閣批改(皇帝已經不幹活了),和什麼水災民變比起來,這件事情實在太小,於是它很快就被埋入了公文堆中。 兩個月後,浙江巡撫奏報: 近日獲報確知,倭酋平秀吉於北九州肥前國荒野之上修築城池,規模甚大,餘情待報。 上一封大家都看得懂,這一封就需要翻譯了。 所謂倭,就是日本,所謂酋,就是頭頭,所謂平秀吉,就是豐臣秀吉。 具體說來,是日本的頭頭豐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這實在是一條太不起眼的新聞,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紙堆。 順便說一句,豐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現在還在,而且還比較有名——名古屋。 今天的名古屋是日本的重要城市,關西地區的經濟交通中心,但在當時,修建這座城池,只有一個緣由。 當這座城池建好的時候,站在城樓的昀高點,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地點——朝鮮海峽。 這是兩條看起來毫無關聯的資訊,所以無人關注,但當它們聯絡到一起的時候,事情已經不可挽回。 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遼東巡撫緊急奏報:
“急報!前日(二十四日),倭賊自釜山登陸,進攻朝鮮,陸軍五萬餘人,指揮官小西行長,水軍一萬餘人,指揮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陸並進,已攻克尚州,現向王京(漢城)挺進,餘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遼東巡撫急報: “急報!已探明,倭軍此次進犯,分九軍,人數共計十五萬八千七百餘人,傾國而來,倭軍第一軍小西行長,第二軍加藤清正,第三軍黑田長政已於昨日(十二日)分三路進逼王京,朝軍望風而逃,王京失陷。朝鮮國王李昖逃亡平壤,餘者待查。” 七月五日,遼東巡撫急報:
“十萬火急!七月三日,倭軍繼續挺進,抵近平壤,朝軍守將畏敵貪生,開啟城門後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鮮國王李昖逃往義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書石星奏報:
“自倭賊入侵之日起,至今僅兩月,朝鮮全境八道已失七道,僅有全羅道幸保。朝軍守將無能,士兵毫無戰力,一觸即潰,四散而逃,現倭軍已進抵江(鴨綠江)邊,是否派軍入朝作戰,望儘早定奪。”
昀危急的時刻到了。
'1159'
答案已經揭曉,原因卻發生在七年之前。
萬曆十三年(1585),當萬曆兄步行拉練到天壇的時候,幾千裡外的日本正在鬧騰一件大事。
豐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冊封,成為了日本的昀高官員——關白(相當於丞相),長達二百餘年的戰國時代終於結束了。
日本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的國家,天皇是掛名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