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宗法系統討生活,有個組織,相對容易些,幫會也好,民間宗教也好,就應運而生。這樣的組織,朝廷不喜歡,加以打壓,倒也自然。可是,古代的朝廷是弱政府,控制力不強,對於這種組織,打壓也打壓不了。真正抗衡這些組織的力量,其實是鄉紳和宗族組織。於是,幫會就不黑不白地存活著。凡是在政治上想有作為的反政府勢力,都會很自覺地想到他們。太平天國用過他們,戊戌維新被鎮壓的激進的維新派,也利用過幫會。最後輪到革命黨了,早在興中會初起,孫中山就加入過海外的洪門,名分是洪棍。在國內舞槍弄棒,扯旗造反,拉這原本就被朝廷視為非法的團體入夥,則是最方便的選擇。
惠州這個地方,天高皇帝遠,在廣東自成系統,民風強悍,不思守法的“刁民”多,洪門勢力大,是個策動造反的好地方。革命黨在辛亥武昌起義之前,一共發動了十次起義,就有兩次在惠州。
對於會黨而言,冒風險他們並不太怕,原本就是時常冒死犯難、幹犯法紀的流民嘛。所以,策動他們起義不難,但是,做這種事,一要有錢,二要有槍。對幫會來說,這不是革命,他們也理解不了什麼叫革命,只是買賣,刀口舔血的買賣。比起平時的小打小鬧,此番只是做得大了一點而已。錢,革命黨是有的,每次起義,他們都會在海外籌錢,籌夠了,才發動。起義發動起來之後,按日發餉,發到每個人頭,孫中山還為此特意換了好些零碎的港幣。除此而外,起義首領也要有錢,走街過巷,每到一地,起義者都要殺豬漉酒,大吃大喝。東西還不是搶來的,可見錢是有的,還挺富裕。槍也好辦,惠州臨近福建,福建對面是日本佔據的臺灣,而福建也是日本的勢力範圍,經臺灣到廈門走私槍支,一般不成問題。所以,造反的洪門手裡,就有了最新式的快搶。
異哉!晚清! 第13節:惠州:一場好看的國際性起義(2)
起義的發動,時機很好。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天下大亂。趁亂作亂,從來都是好機會。同時,臺灣的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對孫中山的舉動,有直接的支援…這幾乎是日本的一貫做法,總是支援中國政府的反叛者'。因此,參與起義的,還有一群日本人。有名有姓的有宮崎寅藏、平山周、福本誠、原口聞一、遠藤隆夫、山下稻、伊東正基、伊藤巖崎、山田良政等十餘人,多是跟黑龍會有關的浪人,算是一支“國際縱隊”。計劃是先由鄭士良等人潛入惠州三洲田,先行組織。然後孫中山攜眾“中日同志”一起到來,共圖大舉。沒想到,鄭士良進去把人拉起來之後,港英當局不給面子,孫中山他們在香港受阻。鄭士良眼見糧餉將盡,人要散了,於是冒險發動,如果成功,就在海邊佔個地方,等待從臺灣來的援助。
起義發動的時候,由於起義軍槍械精良,有格林炮和毛瑟後膛槍,一時間佔了便宜,打垮了好幾股清軍。俘虜了清兵,就剪下他們的辮子,讓他們做苦力。但是,起義者的革命宣傳做得可不怎麼樣,雖然後世稱他們為革命起義軍,但當地人依舊稱他們為紅頭賊,彷彿這些人跟太平天國時期起事的紅巾軍是一回事。起義軍也真的是腰纏紅帶,頭裹紅巾,還打著紅旗。領頭的人等,頭插雉雞翎,胸掛紅繡球。起義失敗之後,被清軍打死的首領,身上還掛著結成花球的紅綢子。儘管是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但是參加的洪門,還是跟其他扯旗造反的農民一樣,喜歡把跟戲班子學的本事,用在起義上。
雖然中國的朝廷有段時間不知所蹤,但在廣東的地方官,還算負責任,沒有聽說有人起義造反,就一溜煙走了。當地的民團,也不買幫會的賬,硬是幫著清軍打義軍。不過起義軍一度聚攏了近兩萬人,聲勢不小。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內閣換人,山縣有朋下臺,伊藤博文上臺,新的總理大臣改了政策,不主張支援孫中山。原來從菲律賓採購的槍械,也吃人騙了。於是,預期的外援沒有了,錢也沒了,槍彈也沒了,三合會會眾一鬨而散,日本人山田良政也死了,因為留著辮子,穿著清朝的衣服,清政府裝不知道,日本方面也沒有追究。鄭士良只好走路,起義失敗。清廷自然也不敢追究境外勢力的問題,跟日本做交涉,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忍了。後來,孫中山到日本,還為山田良政立了一個紀念碑,稱他是為中國革命而死的日本第一人。
日本人對孫中山的革命怎麼理解,不好說,但洪門對革命和主義其實毫無理解,也沒法理解。用他們起義,等於僱人,錢在人聚,錢散人散。
異哉!晚清! 第14節:萍瀏醴:一場會黨主導的起義(1)
萍瀏醴:一場會黨主導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