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艦隊殺過來,由於黎元洪出身北洋海軍,領軍的海軍大臣薩鎮冰是他的老師,黎元洪寫信給薩鎮冰,附上禮物,由另一位立憲黨人李國鏞託關係帶上軍艦。薩鎮冰收了信,退了禮物,卻趨於中立。湯化龍的弟弟湯薌銘,也在海軍艦隊裡任事,在薩鎮冰身邊做參謀。湯化龍透過湯薌銘,也做了不少工作。等到北洋軍南下,在武漢三鎮與革命軍交戰的時候,海軍反而站在“叛匪”一邊打清軍。要知道,黎元洪的投入,是革命士兵一直以他的名義出佈告,等於替他納了投名狀,不由得他不從。但是湯化龍的反正,卻是主動的。在當時,一個進士出身的諮議局議長,在那個年月,幹這種殺頭滅族的事,畢竟是要有障礙的,但是,他幹了。

辛亥年,武昌的那些事 第11節:立憲黨人的起義(2)

立憲黨人摻和首義,有三件事幫忙最大。一個是這些大紳商的參與,讓在漢口的西方人覺得此番革命,不是底層作亂,同時利用他們跟漢口西方領事的良好關係,運作各國領事宣佈承認革命軍為交戰的一方,而他們中立。等於是跟清政府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公然承認清朝內部的叛軍跟清政府有同等的地位。這對於焦頭爛額的清政府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另一個是湯化龍親自起草的起義通電,劈頭就痛批滿人親貴,獨攬大權,摒棄漢人,一下子點到了各地立憲黨人的痛處,再不作為,對不起自己。於是,接下來的各省響應,成了革命黨和立憲黨人的合奏。幾乎每個省的獨立,都有立憲黨人的身影。某些重要的省份,如浙江和江蘇,立憲黨人還是當家主事的。那裡的名紳張謇和湯壽潛,跟湯化龍一樣,對滿人親貴的倒行逆施,有切膚之痛。三是湯化龍掌握的漢口商團,馬上投入維持秩序,這麼大的武漢,如果起義過後僅憑不足四千革命士兵,根本無法控制。

立憲黨人的參與,使得革命變得容易了許多,也溫和了許多。原本這些立憲黨人,就是地方實力派,在地方根深葉茂。跟地方官以及不怎麼革命的舊式巡防營都有關係,面子極大,由他們出面遊說,不管對方答應與否,都不會被綁了推出去砍頭。三說兩勸,從了的相當多,實在不從,也頂多離任出走,罕有領兵反抗的。以至於很多地方,革命幾乎成了茶杯裡的風暴,匕鬯不驚。老百姓一覺醒來,發現唯一的變化是衙門掛起了白旗。江蘇省會蘇州反正之後,由於連一槍都沒放,為了表示革命必須有破壞,由巡撫改都督的程德全,下令拿大竹竿子挑去了巡撫衙門屋簷的幾片瓦。在整個革命過程中,只要沒有發生戰事,基本上商旅不驚,老百姓該怎麼過日子,還怎樣過。老百姓唯一感到困擾的是,聽人說皇帝沒有了。至於外國人,即使待在戰區都沒事,無論清兵還是民軍,碰到外國人住宅就繞著走。

當然,立憲黨人雖然摻和了革命,是因為他們痛恨滿人親貴,但是,即便如此,第一槍他們是絕對不敢放的。有人放了第一槍,他們就敢走第二步。就像湯化龍和李國鏞,走得很堅定,即使北洋軍攻勢猛烈,下了漢口和漢陽,也沒有退出不幹的意思。

異哉!晚清! 第12節:惠州:一場好看的國際性起義(1)

第二幕異哉!晚清!

革命是一出又一出不在一個舞臺上演的戲,

演員不同,龍套也不一樣。演好演壞,

都不愁沒有人看。

惠州:一場好看的國際性起義

起義的發動,時機很好。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天下大亂。趁亂作亂,從來都是好機會。同時,臺灣的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對孫中山的舉動,有直接的支援。

1900年,趁著庚子之變,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皇室開溜,北部中國大亂的當口,孫中山的革命黨,在廣東的惠州,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惠州三洲田起義。這次起義,在孫中山看來,是時局轉換的關鍵。經此一役,國人不再視他們為亂臣賊子,反倒有點同情了。其實,這是會錯意了,國人對他們的態度改變,跟這場起義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清廷在庚子之變中的倒行逆施。在即使是廣東也算邊角地帶的惠州,幾個小民鬧事,當時又沒有什麼像樣的媒體,通訊也不發達,全國能有幾個人知道呢?但是不管怎麼說,惠州三洲田起義,在革命黨人的起義譜系中,地位不低。

起義跟多數革命黨人起義一樣,動用的是會黨的力量。具體在惠州,就是洪門三合會或者三點會的會眾。本來,清末的洪門未必有很強的政治性,所謂的反清復明宗旨,反抗朝廷的傳奇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遭遇朝廷壓迫之後,經高人點撥加上去的。社會上逸出土地的人多了,脫離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