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海外鏖兵 作者:炒作

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競爭優勢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上。低層次的競爭優勢是一種“低成本競爭優勢”,而高層次的競爭優勢則是一種“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 與低成本競爭優勢相比,成功的差異型競爭優勢通常能夠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因而代表更高的生產率水平,而且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從而更有可能長期保持下去。這是資深戰略管理理論家麥克爾?波特為業界熟知的觀點。實際上,中國外向型經濟目前所取得的成功,正是這兩種戰略的混合體。

低成本競爭優勢的來源,通常是較低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或者用較低的成本能夠取得生產技術方法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研究發現,中國製造企業的“混合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為,在質量和技術方面提供與國外競爭對手類似產品時,中國企業的產品具有較高的價效比。

從這個公式裡很容易得出原因解釋:和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不是因為本身技術先進、附加值高,而是由於成本只有競爭對手的幾分之一,最終表現為在中低檔次產品上,中國產品價效比往往是對手的幾倍,確保了價格戰的戰略空間。

然而,由低成本帶來的競爭優勢具有兩大致命缺陷:一是壁壘低,容易被模仿,很難持久保持;二是無法形成高收益,用以向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升級。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企業競爭力之殤。

三、 利用比較優勢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在具備了比較優勢的前提條件下,仍需尋找將比較優勢上升為競爭優勢的路徑。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原料資源,而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在於發達的市場、先進的技術、有創新能力的高階人力資本以及良好的研究條件等。雙方都有相互獲取對方比較優勢資源的需要,而這些基本要素流動的成本往往很高,有些甚至難以移動。對於企業而言,獲取的最好方式無疑是“走出去”。

目前,中外企業的對外投資實踐都體現了向外拓展資源的趨勢。發達國家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資本等比較優勢資源。除了繼續加強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同時也注意到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資源。先是將製造工序轉移出去,以獲取其不具備的低成本競爭優勢。之後,又開始在發展中國家的高階人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研發中心,以吸納低成本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強化其差異化競爭優勢。透過有選擇、有目的、有步驟地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正在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優勢。 。。

前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得與失(3)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儘管擁有成本方面的突出優勢,但在綜合競爭優勢方面差距甚遠。而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擴張速度如此之快,差距還將越拉越大!面對如此嚴峻的競爭局面,中國製造企業如何應對?

兵法有云: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中國企業只有採用同樣進取的精神,高效率地開拓國際市場,才可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儘可能地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並在對方忽視或某些勢均力敵的領域與對手展開博弈,取得相對優勢均衡。因此,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戰略突擊方向是在充分利用本國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資源、儘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時,透過跨國經營,結合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資源,創造基於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以達到提升整體優勢的目的。或者,在能承受的風險範圍內,放棄部分低成本競爭優勢帶來的收益,作為長期投資,換取長期利潤最大化目標。

無論採取什麼途徑,企業成功的根本取決於企業在何種程度上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並透過企業經營活動將其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四、 跨國經營方式取決於競爭因素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實質,是將競爭優勢轉化為持續和更有效率地向市場提供產品以及服務的能力。儘管不同行業裡的企業在這方面差異很大,但仍然有共同的規律可循。如果企業能不斷提升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和低成本競爭優勢,就能持續地比對手更有效率地提供產品和服務。

隨著國外企業大量湧入,將技術研發中心搬到中國,以爭搶和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資源,不僅使國內企業提升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空間正在被擠壓、縮小,更大的困難在於中國企業如何提升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

產品差異型競爭優勢主要表現為產品的技術和服務滿足客戶需要的能力、良好的品牌黏性、市場渠道等。中國企業多數採用以高價效比的產品定位於國際中低端市場。在這樣的縫隙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