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海外鏖兵 作者:炒作

本書所提出的有關市場弱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模型框架結構是否有價值。

是為序。

前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得與失(1)

企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是跨國經營能否成功的關鍵。企業應該以經濟全球化為契機,努力讓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並透過企業經營活動將其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什麼時候中國才能出現像GE那樣的大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市場中“走出去”,禦敵於國境之外,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的理想。政府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這個口號,經過20世紀9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上既取得了經驗也收穫了教訓。中國企業現階段的跨國經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跨國經營表現為母國和東道國經營政策、東道國的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競爭力的共同作用。比較優勢在跨國經營的初期階段有助力作用,但企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是跨國經營能否成功的關鍵,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 跨國經營的外因與內因

跨國經營活動表現為進出口貿易、綠地投資和併購,以及許可證貿易等多種形式。製造企業跨國經營必然涉及到產品、資本、技術的跨國界轉移,各國政府支援和歡迎這種經營活動,是跨國經營的基本前提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企業在跨國經營時所受到的限制和成本在逐步減少,在區域自由加工和貿易協定之下,物理界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儘管母國和東道國政府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設定某些行業和市場區域的禁入,但企業總能找到兩國政府共同支援的行業,或者是某些不受限制的經營方式,開展跨國經營。

改革開放後,中國向全世界張開了臂膀,儘管對於老外是否佔了中國的便宜還有爭論,但沒有異議的是,外商投資企業確實教會了中國企業很多國際化管理和經營的知識,中國企業是跟著洋老師與國際接軌的。而如今,一些中國企業已經畢業了,或者雛鷹試飛,踏上了走出去的征程。

從國內看,中國鉅額外匯儲蓄,不能只用於購買美國國債來收取微薄的利息。如果堆放在央行,將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也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失去作用,為此,政府也將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作為未來十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從外部環境上看,外來投資能夠給被投資的東道國帶來經濟增長,各國對於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興趣日趨濃厚,漸成潮流。中國企業遇到了較好的向外發展機會。東風已起,中國企業還在等待什麼?

二、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之爭

權威理論聲稱,各國根據自己在某些行業的特長,專心發展產品,可以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這對於各國都是最優選擇。這種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但對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現象的解釋力有限。如果我們奉之為圭臬,那麼中國企業就應該只將資本投入服裝、玩具、農產品、裝配等行業,我們也許永遠只能悲慘地用一億條褲子去換一架飛機,中國就只能甘做窮國。

中國企業普遍具有廉價而充裕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產品成本低於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但是國內企業缺乏品牌和渠道優勢,產品技術含量一般。光靠低價優勢有時並不能敲開國際市場大門。國內企業更多則是利用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充當國外品牌廠商的加工廠,賺取低廉的加工費。嚴格地講,多數中國企業只是被結合進全球生產鏈條的低端環節,在國際市場上並沒有取得應有的獨立地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如何將產品成本優勢轉變成商品競爭優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前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得與失(2)

不同行業的企業利用比較優勢的結果不太一樣。在技術發展較成熟而創新機會較少的行業,如家電、個人電腦,企業已經獲得了規模生產效益,技術和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銷售額和利潤率仍未達到國際領先企業水平。差強人意的利潤限制了研發投入,品牌和渠道上的弱勢使得總體競爭優勢不明顯。

在一些新興和快速發展的行業,如通訊裝置,國內領先企業近年來抓住了技術更新換代的契機,同時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幾乎可與國際競爭對手同步推出新產品,形成較強的競爭力,獲得較理想的收益。儘管研發經費比國外企業低,但得益於高素質、低成本的研發人員,費用實際利用率卻不低於對手。這些企業正在藉助比較優勢形成一定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