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寒心的啊。”
一席話,說得武三思如夢方醒。大悅之下,武三思與鄭愔二人攜手提袖,登樓密談。轉日,武三思就推薦鄭愔為中書舍人,與崔湜一起成為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這二人籌劃,智商本來不太高的武三思如狗添翼。他又與韋后定謀,日夜講張柬之等五人的壞話,說他們“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唐中宗無主見之人,當然“信之”。於是,武三思等人進言:“不如封敬暉等人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其權”。
於是,唐中宗下詔,以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已為南陽王,崔率���┝暉醯�⒔浴鞍罩��攏�徒鴆�奧恚�畛�吠�敝鏈耍�逋跏�ǎ�淙�及鹽羧沾苤鸕奈浜缶傻誠ふ偃氤��安桓轎浜笳叱庵��筧ň」椋ㄎ洌┤�家印薄�
當初政變時抱持唐中宗上馬、扈衛他衝進玄武門的駙馬都尉王同皎,聞知五王失勢,韋后、武三思穢亂宮闈,“每與所親言之,輒切齒。”同座飲酒的,有好友張仲之等人。王駙馬在家裡說說也就算了,偏偏門外有耳,眾人話語被兩個借住的“客人”聽了進去。簾外“有心人”並非旁人,而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詩人宋之問與其弟宋之遜。
宋之問詩歌雖好,人品極差。武則天時代,老小夥為了能一近老太太“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搖。由於患有口臭,宋之問口中還常含雞舌香,準備武老太太哪天高興“幸”他時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做美,武后身邊男寵太多,還真沒怎麼留戀身邊官為少府監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門不通,又求官心切,宋之問兄弟投靠張易之兄弟,阿諛奉承,席間敬酒,筆間寫詩,哄小夥子們開心。二張倒臺,宋氏兄弟倆聲名狼籍,被貶至嶺南的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安置。嶺南地僻多瘟,哥倆熱得不行,相約從貶所逃歸,過漢江時(今襄陽附近),宋之問還留下《渡漢江》一詩,名播千載:“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二宋兄弟逃歸洛陽,無人敢接納,唯獨昔日朋友王同皎非常義氣,把他們藏在自己家中。聽見恩公王同皎斥罵武三思與韋后,奸狡的宋氏兄弟暗中派侄甥王曇、李悛二人去武三思“告狀”,“欲以自贖”。
武三思聞訊,憤恨不已。與幾個心腹一合計,武三思就派王、李二人把這位駙馬爺告上朝廷,誣王同皎與洛陽人張仲之等人準備殺武三思,廢韋皇后。
唐中宗接表,赫然大怒,命楊再思、韋巨源等高官旁聽,監察御史姚紹之等人主審。按理,王同皎不僅在中宗復辟時立過大功,他還是中宗女兒定安公主的夫婿,即使如此,庸君仍然不肯饒過。
府堂開審。張仲之富貴之子,宮內宮外認識不少人,自然知悉武三思、韋后等人的淫亂事情。雖被仗打、夾指,張仲之仍不屈服,朗聲大罵武三思與韋后通姦之事。楊再思、韋巨源卻是官場老滑頭,假裝打瞌睡沒聽見。主審姚紹之窘急,馬上命手下送張仲之入大獄死囚牢。張仲之跳腳大罵不已,姚紹之命人猛力擊打,折其雙臂,然後立刻結案,以謀逆罪斬殺王同皎、張仲之等人,並施以族誅。王同皎臨刑,“神色不變,天下莫不冤之。”想當初沒有他的一番激勵,唐中宗連馬也不敢騎上去,更甭提入宮廢武后了。
宋之問兄弟自然升官,武三思親自引見,拜之為鴻臚丞,不久,擢升他為考功員外郎。進“組織部”重用。日後睿宗繼位,又貶宋之問於欽州(今廣西境內)。老哥們窮極之下,又寫《題大庾嶺北驛》:“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人品雖差,詩做得極好,不過等到玄宗登基,宋之問終被賜死。
過了數日,武三思又派鄭愔上奏,誣告已被外任當各州刺史的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已、崔光��迦擻臚跬�ㄍ�薄U狻拔逋酢貝聳繃�員緄幕�嵋裁揮校�砩暇陀洶�橄呂矗�鹽迦順ち饔諂�緞≈葑鏊韭懟�
兩個多月後,武三思派手下書寫載有韋后“穢行”的大字報,張貼於天津橋上。唐中宗震怒。一般綠帽烏龜都是掩耳盜鈴之輩,最恨別人揭短,他馬上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窮覆其事”,要徹底追查。
李承嘉稟武三思意旨,很快結案,上奏說是被外貶的“五王”派人張貼大字報,“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
唐中宗雖昏愚,也知道沒有這五個人就沒有他今天,不同意族誅“五王”,只判五人長流蠻荒之地。
中書舍人崔湜陰勸武三思:“假如敬暉等人日後北歸,終為後患,不如矯制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