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意。
粉絲們透過這種方式營造繁榮,打出規模化,固然是偶像正面形象的有力證明,但批次生產讚美,批次反對批評,對飯圈中觀點表達趨向兩極化的隱患也不言而喻。
另一個較為負面的影響則是對於局外人而言,例如在遊戲圈中就有網友表示,一個新出的遊戲下面都是控評,久而久之,願意有理有據地分析某款遊戲不夠好的帖子,就更少了,誰願意費這勁呢,吹爆就完事了。
過去忠實粉絲指的是將偶像的作品如數家珍、將歌詞倒背如流的人。而在如今的粉絲群體中,個體更多是靠資料和金錢貢獻度實現等級躍遷。
從打歌沖銷量、生日集資買禮物到選秀籌資送出道,飯圈中無形的氪金需求讓許多粉絲無法只用愛發電,認證同類也不僅僅靠對偶像的共同喜愛。
與其他群體相比,飯圈更加外向而積極,群體成員們不只追求興趣交流這種零散的同好關係,而是形成明確的凝結核與組織結構,不斷爭取在公共輿論中佔據更多的話語權,讓自己的偶像更出圈。
這也與娛樂圈的訴求不謀而合:粉絲們頻頻將偶像推上社交媒體中心化的渠道位置,例如熱搜,就是將大眾的注意力轉化成資料流量的過程。
如果說如今打造流量明星的核心要素是獲得可變現的公共資料影響力,那麼,飯圈無疑是推動明星走上流量神壇的有力抓手。
網際網路時代,粉絲在社交媒體中無償提供文化和技術勞動,這種資料勞動式的追星是我們討論的核心,那麼當飯圈邏輯擴散到不同行業,這種新型粉絲勞動又呈現哪些新特徵?
如果愛,就請投票、打榜、控評。
這種邏輯成為大多數粉絲的必修任務。就如同資料女工這樣的自嘲一般,誰還不是個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