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懲罰等。也許是我們前面引導得好,孩子並不太看著物質獎勵,而且她什麼都不缺,也沒什麼特殊要求,她更看著精神層面的東西,包括她想當“好兒童”,其實在她,是作為一種榮耀。
其實我們本來對她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只希望她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沒有要求她,並不是放棄了對她的期望。我們相信她能做得更好。這從很大程度上說是給了她一種鼓勵,一種信任,而由於她自身有較高目標,自己就不會放棄,會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後來的事實證明,女兒一直比較優秀,她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她行。小學三四年級,當“雙百”被徹底沖垮,南南還是保持原來那個成績水準,就成為了班裡甚至年級的佼佼者,一直到小學五年級,她一直被評為“三好生”。我們想,也許是我們家這種民主、信任、不強求的風氣,給了她力量,促使她一直向前。
採取正確方法激勵孩子(2)
(2)、不要和別的孩子比,最好和孩子自己比
剛進少兒班時,由於女兒沒有學過多少奧數,因而基礎較差,我們一方面及時幫她補課,一方面及時鼓勵。對每一點進步都真誠祝賀,並幫助分析原因。使她覺得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取得成績。
有的家長恨鐵不成鋼,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就常常對自己孩子說,你看人家誰誰誰多好,怎麼、怎麼了,你怎麼就不行呢?我們以前有時也會這樣對孩子說。後來,女兒上了少兒班,開家長會,老師就對我們講,這樣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很不好,傷了孩子自尊心,也讓孩子更沒自信。女兒也說的確這樣,最不願聽我們講誰誰誰好了。應該說,人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人和人太不一樣了。我們後來也漸漸注意,不拿女兒和別的孩子比了,但有時還是不自覺地有這種想法,甚至說出口。
總結一下,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因為,和別的孩子比,往往會拿自己孩子的弱項比人家的強項,當然比不過了,當然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了。要比,最好和自己孩子以前比,即自己和自己比。因為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每一個進步,哪怕只有一丁點,都是了不起的成績。這樣一比,孩子就有了自信,就不再反感了。其實,這也是賞識教育的另一種解釋。
比如,女兒小時候我們總誇她聰明,又認識了不少字,實際上就是和她以前比,從不知道(一件事情)到知道(一件事情),從不認識(這個)字到認識了(這個)字,這就是一種縱向比較,就給予了她信心,也促使她保持了在不斷認識新字上努力的勁頭。
當然,家長們與別的孩子比,主觀上是為了激勵孩子向別人學習,但效果卻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非要比,我們建議家長可以反過來,比如,你的孩子透過努力,學到了一些東西,就說,你看,你一學就會了吧,誰誰沒學就不會吧!這說明,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就能學好。咱們再努力吧!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心裡舒服多了,而且事實確實如此,讓他心服口服,知道努力就有好結果,就會繼續努力。
我們也拿比較貧窮地方的事例來激勵南南。南南一直生活在北京,應當說過著比較優越的生活,但對中國其他地方几乎一無所知。而中國廣大的地方是中小城市和農村,應該讓她有所瞭解。
(3)、以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過去和現在的變化來激勵孩子
我在四川瀘州生活了將近19年,到上大學前可以說幾乎沒離開過瀘州。這使我深感大城市孩子的優越和中小城市孩子的無奈和先天不足。在當今中國,由於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在中小城市長大的孩子,的確比大城市的孩子在許多方面有欠缺。我從自身體驗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比如,與北京、上海的大學同學比,見識和資訊資訊等方面就差了許多,英語口語和聽力水平也差了一大截。這是沒辦法的事,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不同。
差別是現實存在的,關鍵要正視這種差別,要從這種差別中找到結合點,找到對孩子的激勵點。為此,在南南第一年高考失利後,我特意帶南南迴四川瀘州,並讓她參加自己與中小學同學的聚會,還特意帶她到鄉下,看看當今農民的生活。
聚會那天晚上很熱鬧,來了20多位我中小學時的男女同學。這些同學由於沒考上大學,現在都在瀘州,做著普通的工作,大多數是工人,由於工廠裁員,生計不保。他們十分羨慕我在首都北京工作,在中國最大、最權威的報社當記者。
我告訴南南,其實,媽媽當年和他們一樣也沒考上大學,因為剛剛恢復高考,上大學的比例只有4%或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