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要求的話,重複閱讀某些書;一本他特別喜愛的書可以反覆閱讀。判斷孩子是否對某個問題有興趣的最好方法是:看他是否常常談到它,或看他有多少回自發地重回頭去看他最喜歡的書。
當孩子顯示出他要讀書時,給他一些他熟悉喜愛而又能“讀”的書,即使他已經記住了書裡的文字。以後當他在其他書裡看到這些熟悉的詞彙時,他就能讀懂它們了。
給孩子準備一些新書,這些書裡的故事最好有一定的反覆性,而且再三出現相同的詞彙。
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閱讀也不要停止讀書給他聽。有你與他一起度過這段親密時光,他仍然會從中得到很多快樂。
把書放在孩子房間裡低矮的書架上以便於他們翻閱。另外注意書的多樣性。
這裡講講南南讀書的興趣是如何培養起來的。一兩歲時,我們在家外的隔壁廚房做飯,她總要跟著我們去,我們便想到給她看書的辦法來“穩住”她。沒想到,她對小人兒書的興趣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慢慢地,她特別喜歡聽我們“講”書,我們就迎合她的愛好,不斷給她買新書,講新書。前面已有詳述。
(1)、先看書,再認字
教孩子認字應該先帶著他一起看書,看圖畫多的書。看書時順便把下面的少許文字指給孩子看,多念幾遍
一開始,我們給南南買了一些圖畫和文字都特別簡單的小畫書,以畫為主,以字為輔,上面是畫,下面是字,有的書上每一頁可能只有一兩個字,如太陽、月亮、天、地、花、草、樹木、貓、狗等。我們當時並沒想到要教她認字,而只是教她看畫。
一開始我們給她看的書大多不是故事書,而往往就是這種常識性的小畫書,很簡單,一幅畫,一兩個、兩三個字。但畫面是彩色的,對孩子的視覺有較強烈的刺激。書很簡單,不費我們多少腦筋,比我們自己挖空心思編故事輕鬆多了。我們就常常給她講許多與之相關的事情,也就是延伸、聯想到其他內容。她就當故事來聽。我們把這叫做“講畫”。
通常是,我們給她講完每一頁上面的畫,總要指著下面的字告訴南南。比如,我們指著畫說,這是太陽,你看,它是紅紅的,圓圓的,然後告訴她:太陽給我們帶來溫暖,我們每天有白天和夜晚,就是因為太陽白天出來照射,晚上照不到了天就黑了等等一類的常識。這樣的解釋很直觀,讓孩子看得見,想得明白,她就會有所思,並能夠容易理解。相當於給她上科普課,講自然知識。孩子不覺得枯燥,還覺得有意思,就很願意聽。
但我們並沒停留於講常識。講完常識後,我們就指著下面的文字說,這就是“太—陽”。這樣,孩子對文字的“太陽”也就有了初步印象。漸漸地,她就把這兩者聯絡到一起,下面的文字和上面的圖畫就結合起來了。認字在不經意間就慢慢開始了。
。。
怎樣教孩子認字?(2)
所謂“講畫”,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一幅簡單的圖畫編成故事來講。最好與孩子見過的東西或事物發生聯絡。比如書上畫著小白兔,我們就對她說,這就是你幼兒園學的兒歌裡唱的那種小白兔,你看它是不是長著白白的毛呀,這就是“小白兔,白又白”的意思,小白兔的毛是幹什麼用的呢?南南就搖頭:不知道。我們就告訴她,小白兔的毛呀,就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用來保暖的,可暖和了,這下你知道了,小白兔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你看它的耳朵是不是豎在兩邊呀,對了,“兩隻耳朵豎起來”嘛;它愛吃什麼呀?“愛吃蘿蔔,愛吃菜”!這下,南南搶著說。臉上表情特別生動,她覺得找到了共鳴。原來,平常唱的兒歌真的在書裡能得到印證呢!“對了!”我們也不失時機地及時鼓勵:“南南真聰明!把學過的兒歌用上了。”接下來,我們就指著下面的文字說,這就是“小—白—兔”,然後再重複一遍:“小、白、兔”。問她:知道了嗎?南南就會滿意地說:知道了。
這樣,南南就會覺得,書本離自己其實並不遠,平常常掛在嘴邊的一些事物,原來在書裡都能找到!書真是太有意思了!這種認同感使孩子對書產生了親近。她看書的興趣越來越濃。
我們覺得,這樣教孩子,孩子沒有不願學的。
這樣看書大約過了幾個月,天天都是我們照著書上講。也許是這些文字都比較簡單,漸漸地,她就記住了。有一次,她自己指著下面的文字告訴我們:“太—陽”,我們特別驚奇:根本沒有有意識地教過她,她居然認識了!為了檢驗她確實認識字了,就指著其它的字問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