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評價孩子的唯一砝碼。
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是,許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侷限於對孩子學習成績的追求上。很 多父母甚至為了保證孩子成績好而放棄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一項剛剛完成的全國城市青少年兒童生活習慣調查 顯示,35.5%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做運動”,還有11.3%的父母認為“為 了學習,孩子少睡點沒關係”。
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當成了學習機器,讓孩子不停地奔走於各種輔導班之間。於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成 為了“學習機器”。他們不再有童年,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藍天和白雲……取而代之的是讀不完的書山 和做不完的題海,更有比明星趕場還緊張的各類培訓班和補習班,他們從小到大隻聽過一句話——“作業做完 了嗎?”,或者“考得怎麼樣?”。在大人眼裡,他們是一群沒有自主意識的“學習機器”。
一位長期在父母管制之下的孩子,曾在一篇作文中這樣寫道:
爸爸,我不是學習機器
自從我上初中以來我的課餘時間一下少了許多。每天都被您管的很嚴,晚上10點30分以前不準睡覺,把我 弄得筋疲力盡,但是還得咬著牙堅持下來。因為我心裡明白您這是為了我好,您是為了能讓我考上高中才被迫 這麼做,我理解您的心情。
上了初三您對我的學習管得更嚴了,我每天除了做老師留的作業以外還要做您留的作業。這樣我在家的時 間就是無休止的做作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但是您還是嫌我沒有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把我睡覺的時間又往 後推遲了一小時。這樣本來就精力不佳的我,更要咬緊牙關堅持了。您也經常鼓勵我只要咬一咬牙堅持下去, 考上高中以後就可以放鬆了。
就這樣我又堅持了一個月,我的體重一下減了6斤,您也看出我身體堅持不住了,就買了一些補品給我吃, 想讓我儘快恢復體力,好讓我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的一輪複習。星期六,我開啟錄音機想聽一聽我喜歡的音 樂,放鬆放鬆,但是您卻怒氣衝衝地將錄音機關上,然後衝我大聲喊道:“你都快要中考了,還這樣浪費時間 ,還不快去複習你的功課!”說完把錄音機鎖進了櫃子裡。只有當您看到我拿著書唸的時候,才露出了笑容。
爸爸,我想對您說:“我是人,不是學習的機器,請多給我一些休息的時間吧。”
…………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每一位家長讀後都會產生不同的感觸。對此,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曾痛心地 說:“現在某些家長,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殘孩子,拼命地給孩子施加壓力,使孩子變成了學習的機 器。殊不知,當孩子在重重的壓力之下,找不到家的感覺時,我們的教育就徹底失敗了。”
不少教育專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長卻把家當成了教 室的延伸,把孩子當成了實驗室中的學習機器,“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在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我的一位同事曾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他教的班裡有一個學習中等,平時表現不太起眼的學生,最近有 人發現她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為了更好地教育這個孩子,他請來了孩子的父母,當這對父母聽說他家的孩子偷 東西時,沒有太多的反應;而當他提到,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段時間有所下降時,父母一下子急了,說:“ 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正,但是學習不好可是影響一輩子的大事!”
可見,許多父母在教育自家的孩子時,側重點並不在於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僅僅 在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在這種教育誤區的影響下,許多孩子的心靈被漸漸地扭曲,直至於走向人生的極端。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著作中曾講過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一位母親給盧勤打電話:“我女兒只差幾分未被北大錄取,吃了安眠藥,現正在醫院搶救……”這 名女孩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結果錄取通知書發下來才知道,女兒因幾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點 大學錄取。雖然這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學校,但這女孩從此便一言不發,藉機跑到公園自殺。
她的父母哭著對盧勤說:“我們的心都要碎了。女兒是我們的全部,可女兒的全部是北大……”
“這兩個‘全部’就是問題所在”。盧勤說,“父母除了孩子以外還有事業、生活、社會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