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難成績差的孩子
在學校,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有那麼幾個成績差的孩子,他們總是老師找的物件,同學們嘲弄的物件。在同 學們和老師面前,他們一直扮演著失敗者的角色。作業拖拉,問題回答不出,上課聽不進去……在他們的身上 都有發生。他們在學校裡一直都是被重點關注的物件,接收著別人不平等的眼光。當這些孩子面對老師時,他 們底氣不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成績差;面對自己的同學時,他們沒有自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成績差;面對 家長時,他們更是無所適從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成績差,總覺得父母也看不起他。
成績差,不僅成了這些孩子學習上的包袱,更成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精神上的包袱。這些孩子,因為學習成 績差,他們失去了參加各項活動的機會;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 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無法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失去了與同伴交流 的正常途徑;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喪失了愉快的童年;因為學習成績差,造就了他灰色的未來……
或許我們還不太瞭解,有許多的名人,在他們沒有成才之前;也曾經被人視為差生。可他們不以成績差而感 到羞恥,反而知恥上進,終於成了影響古今的名人。大科學家愛迪生當年也是一名“差生”;被學校勸退;在母 親培養下成才;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也曾是一名“愚頑不化”的“差生”;成績在班裡排倒數第一;後來遇到 了對他不抱成見的恩師陳玉峰才浪子回頭;爆發出對學習的熱情;終於成為一代宗師。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套用魯 迅先生的那句名言說明這個道理:世上本沒有“差生”;教育失誤太多了;慢慢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差生”。
當孩子把一張有不及格分數的成績單拿給父母看時,大部份父母的反映是:輕者責備;唉聲嘆氣;重者暴跳 如雷,孩子捱打。
更有說服力的是大詩人郭沫若的故居里,至今還完好地儲存著兩張報告單。一張是在郭沫若16歲讀中學二 年級時的成績單,成績是:修身35;算術100;經學96;幾何85;國文85;植物78;英語98;生理98;歷史87; 圖畫35;地理92;體操85。另一張是中學三年級第一學期的成績單,成績是:試驗80;品行73;作文90;習字 69;英語98;地理75;代數92;幾何97;植物80;圖畫67;體操60。
從以上兩張成績單看,郭沫若當時顯然算不上特別優秀的學生,因為,他每一科的成績並沒有全部達到90 分以上。雖說第二張成績單上理科的代數、幾何成績是高分,但郭沫若後來並沒有因此而成為數學家或醫學家 ,卻成了大詩人、大書法家。
可見,讀書有讀書的規律,孩子有孩子的追求。為人父母者還是少點功利,多些開明,讓孩子順其自然發 展為好。
從古到今,不計其數的成功人士在學生時代並無驕人的成績單。事實證明:成績單並不能決定孩子的終身 。因此,父母不要過多地為孩子的成績單發愁。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慾望,家庭教育就應該讓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覺。在每一個孩 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像一杯沒有倒滿的水,我們不能總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 水,不能因為孩子一兩次考試成績上不去就全盤否定孩子。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受到表揚,尤其是孩子。 成績落後,並不意味著思想差、能力低。現在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 社會上立足,並且成就一番事業。
科學的分析子女的成績,不與其他同學作比較,而是著眼於自身的比較。比較前後幾次考試,看是否退步 ,原因是什麼。比較各科之間的成績,看哪科是弱項,多花些時間補上。大家都很關注自己孩子的分數,我也 是家長,完全可以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規律性,影響分數的因素很多,分數是孩子的學習 基礎、學習方法、個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老師,我們會透過分數反思教學行為,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達到改進方法、提高效 率的作用;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問題,自己孩子身上還存在哪些問題?我想強調一 點,分數確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始終把學習成績看作是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不應該是我們 教育的全部,更不應該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