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正是 由於他們把女兒當作生活的全部,女兒的“全部”才變成了北大,“這太絕對了,人生變成了只有一條道兒, 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絕路。”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曾說過這麼一句幽默的話,他說:“雖然全國的父母從來沒 有在一起開過會,但是全國的父母每天卻說著非常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麼都不用管 。”

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許多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想盡了一切辦法,稍有疏忽就加以懲罰。使孩 子們成天在名次和高分的包圍下,整天奮戰在題海之中,長期以往,不僅壓抑了孩子的個性,也扼殺了孩子的 創新能力,使孩子變成了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

然而,這一悲哀的造成,又有誰能承認是自己的責任呢?

不喜歡讀書是因為缺乏興趣

現在,我們許多父母都很少要求孩子做什麼家務,甚至連掃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來。他們只要求孩 子讀書,讀好書,希望孩子成材。因而孩子不讀書,或者不用功讀書就成了當前許多父母責罵兒女的主要原因 。他們對孩子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嚴。而孩子不能瞭解父母的這番苦心,因而對父母的督促, 甚至規勸和責罵聽不進去,仍然貪玩,是常有的事。這原因也很簡單: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愛玩,不足 為奇。如果孩子沒有求知的慾望,不明確讀書的目的,對讀書激不起興趣,父母的責罵只會徒勞無益

我從前的一位鄰居就是這樣。她自己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家庭環境的變化,使她沒有機會進入中學讀書 。她終身引為憾事。因而有了女兒以後,一心就想一定要讓女兒多讀一些書,絕不能讓女兒走自己的老路—— 當一個大老粗。然而,她的這番辛酸的歷史,女兒並不能理解。每當她督促和責罵女兒不好好讀書時,反而引 起女兒的反感——我就是不讀。

鄰居經常同我提起這事就抱怨說:“我真不懂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條件卻不用功讀書。我們那時沒書可 讀,卻想讀得要死!”事情就是這樣:人們對得到的東西通常並不珍惜,而對得不到的東西卻總是無限嚮往或 追求。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讀書無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讀書也是應該的,而且是父母應盡的職責。青少年時代正 是求學的最好時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是讀書又不能強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鎖在書房裡,但父母卻 不能把書本,把知識塞進兒女的頭腦。知識的吸收與消化必須透過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努 力學習,當然應該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聽,說不怕”,仍然只知道貪玩而不讀書,父母就應該考慮一下 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讀書不能強迫,那就是在孩子不願意讀書時,父母也應該冷靜地瞭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讀書或功課不 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於身體和智力的原因確實無法讀書,或讀書困難很大。這時就更應該關懷他們,愛護他 們,與孩子一起共同尋找對策,更不能強迫。事實上,有許多的孩子不願意讀書是因為沒有發現讀書的樂趣, 而是將它看成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從而失去了主動性。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夜裡,他提著燈籠,蹲在田野裡,觀看蜈 蚣怎樣產卵,一連看了好幾個小時,他忽然感到周圍越來越亮,抬頭一看,原來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還有一 次,法布林爬到一棵樹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蜣螂的活動。突然他聽到大樹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這個小偷 !”這才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人們竟把他當作小偷!法布林為什麼對昆蟲的觀察研究如此入迷?因為他對昆 蟲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許多父母可能都知道,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總是和一定的情感 聯絡在一起的。法布林從小對昆蟲活動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他終身研究昆蟲的志趣,寫下了鉅著《昆蟲記》, 共十卷,對昆蟲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濃厚的學習 興趣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能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已的學習願望。如果對學習不感興 趣,僅僅由於強制而求知,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

但是人的興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影響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從對某種事物 有興趣開始,發展到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到志趣,決心終身從事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那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