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府,這附近也是渡江地點之一。 1968年建成通車的長江第一橋——南京長江大橋,橋址選在廬龍山下流不遠處,就是這個原因。
站在大橋上往西南望,可見此廬龍山。其勢挺拔壯觀,確如雄獅。如今在山頂建獅子樓一座,供遊人飽覽江水。據《六朝事蹟類編》、《慶元續志》等書載,當年,隋文帝楊堅派兵渡江征剿南陳,陳遣南康太守魯肅(應是南康內史呂忠肅)率兵,在廬龍山附近的馬鞍山和磨刀澗一帶的江邊,佈下五條大鐵鏈,叫“鐵鎖橫江”,令敵艦不能靠近。與隋將楊素大戰四十餘回合,隋軍死傷 5000多人,仍不能突破。
從廬龍山位置的重要性上,也可見當年楚威王覺得廬龍山有“王氣”是有道理的,且相當有講究。
“金陵”、“白下”舊名均與楚國有關
從《景定建康志》的記載來看,“金陵”得名於楚威王龍灣“埋金”。但另一版本的說法則是,金陵得名是因為南京“地接華陽、金壇(今江蘇常州下轄縣)之陵。 ”
需要說明的是,南京先後使用過 62個名稱,名稱之多為中國城市之最。其中,金陵是最悠久的,《建康實錄》認為,此名是“因山立號”,南京的“龍頭”鐘山,在春秋時叫金陵山。
楚威王埋金的地點,除了傳說在廬龍山附近龍灣金陵岡外,還有稱在今城西的清涼山,或城北的幕府山,或城東的鐘山。這些地方都與“金陵”有關。上面說了,鐘山曾叫“金陵山”,幕府山西有“金陵崗”,清涼山有“金陵邑”。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吳越時期的吳越禁地圖(2)
另外,南京的另一個地名舊稱“白下”,傳說也與楚國有關。當年,楚平王的孫子白公勝曾在南京住過,因此得名。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的兒子,又稱王孫勝,封於白地,便以“白”為姓。
白公勝是怎麼到了南京的?傳說當年楚平王聽信讒言,要殺掉太子建。得到訊息的太子建便帶著兒子逃往宋國避禍,後又投奔鄭國,卻被鄭人殺害。白公勝在父親死後,便與有同樣遭遇的伍子胥一起逃難到吳國,這才有他住於當時屬吳地的南京那回事兒。
最早風水事件竟是千古騙局楚威王“埋金”鎮王氣的行為,很顯然有早期巫術的影子。但後來卻傳出,楚威王埋金是假,讓人鑿洩廬龍山的王氣才是真。山哪是好鑿的?於是楚威王接受了術士的一個詭計,對外謊稱在廬龍山四周埋了金人,誰挖到誰拿走。
當時老百姓聽說後,發財心切,紛紛趕到廬龍山的四周,如農民秋天刨山芋一樣,胡亂挖鑿。《景定建康志》說得更形象: “人皆有求金于山之心,則皆不愛其鑿山之力,求不獲則鑿不已,不待驅而從也”。
為了迷惑老百姓,楚威王又進一步讓人散佈謠言,稱金人埋在山前、山後、山南、山北四個地方,這正是古代術士洩王氣必選的“四維”。結果老百姓挖山熱情更高了,把好端端一座廬龍山鑿得到處是窟窿。但最後誰也沒有找到金人,楚威子“洩王氣”的目的卻達到了。過去在廬龍山附近有一石碣,題為“埋金碑”,不少人一度誤認為這是秦始皇為“鎮東南天子氣”留下的。上面刻了 24個字:“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
這話夠迷惑,又夠打動人心的,無異於現代彩票商的廣告語。為求得一國之富,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也值啊,楚威王的計謀真是詭異極了,最早風水事件竟是樁千古騙局。今天可以見到的廬龍山與馬鞍山原本是相連一起的一座山。
據說就是楚威王的這次設計,被讓老百姓挖斷的,才形成了兩座山。
楚威王可能沒有意識到,他這一破壞風水的手段,在不經意間卻成為後世帝王鎮氣“寶典”,或曰“秘招”,為不少帝王效仿。離他最近一起風水事件是秦始皇東巡南京鑿方山。
這是後話,將在下一篇講述。
厭勝,是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方士使用厭勝物以達到抑制和制服所厭惡的人或物的目的。像春聯、月餅都有厭勝的意思。圖為最常見的厭勝物——“厭勝錢”。
古代帝王們對風水啊王氣啊,確實非常警惕,也很在意。繼楚威王之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也很忌諱,他容不得別人覬覦嬴姓天下,在病死那一年,上演了一出東遊“鎮王氣”的絕幕。
巧合的是,這起事件也發生於南京。只是出現“天子氣”的方位,與楚威王時相比發生了變化,不在南京城西北方的廬龍山,而到了東南方的方山。
秦始皇東遊實為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