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仍然儲存完好。他甚至在參軍時積攢了足夠的錢,退伍後回到家鄉用這筆錢開了一家診所。他很熱愛牙醫這份職業,他退休的時候,還做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這些故事在後面的章節將更多地闡述。
。←蟲←工←橋書←吧←
第16節:實踐快樂(2)
戰後,父親仍然面臨挑戰,有時候他會錢包癟癟入不敷出,我們這幾個孩子不怎麼成器,他的健康情況也每況愈下,但爸爸仍然能夠總是保持快樂的心情,90歲的生日時他還去打了高爾夫。父親於91歲時去世,走的時候很安詳。
父親每天早晨都會興奮地起床,感恩於自己還走在生命的旅途上。他是我第一個快樂的模範,也是本書的靈感源泉。在我19歲那年的一天,我問他有什麼生活上的建議給我。他用兩個字回答了我:快樂!
〃好!爸爸,〃我說,〃但是如何做到呢?〃
他沒有回答我。快樂對於他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其他很多人拼命追求快樂,卻還感到不快樂。
托馬斯·傑弗遜是讓我們〃追求〃快樂嗎?
當我與人談起快樂,他們常常會引用托馬斯·傑弗遜《獨立宣言》中的名句:〃是的,我想快樂,畢竟,每個人不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嗎?〃
我們習慣於相信快樂是要透過追求去得到的。因此,就像狗兒追逐一塊牛排一樣,我們追逐著快樂,抓緊一切我們認為將帶來快樂的東西。
後來,有一天,我發現了托馬斯·傑弗遜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有一次,我與好友斯圖爾特和瓊·艾米莉搭乘飛機去參加一個會議,他們倆都是研究人類潛在動機的學界領袖。我們談論起快樂的概念,我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斯圖爾特轉過頭用他那迷人的奧地利口音對我說:〃瑪西,你知道托馬斯·傑弗遜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嗎?〃
斯圖爾特是《持久的成功》(Success Built to Last)一書的合著者,他懂得很多迷人而又費解的真理。他解釋說,〃追求〃(pursue)這個詞的常用含義並不是指〃追尋〃。1776年的時候,〃追求〃一樣東西,意思就是堅持做那種活動,反覆做,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這個解釋的含義是多麼不同啊!托馬斯·傑弗遜,這個建立了美國的偉人,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實踐快樂,而不是去追求快樂,因為有時候費心的追求往往是徒勞的。
那麼讓我們停止追求快樂吧,我們要實踐快樂。我們實踐的方法就是養成新的習慣。
快樂者的習慣
快樂起點高的人和我們大多數平常人一樣。他們並沒有特殊的能量,多一顆心臟,或有洞穿事物的眼光,他們只是有著與我們不同的習慣而已,就是這麼簡單。心理學家說至少90%的行為是習慣使然。因此,要想變得更快樂,你需要審視自己的習慣。
有的書和節目會告訴你可以簡單地下個決心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可以了。只要你決定快樂,你就能快樂。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歡◇迎訪◇問◇。◇
第17節:實踐快樂(3)
你不能僅僅決定要快樂,就好比你不能下決心要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然後你就能立即熟練掌握彈琴的技巧。你能做到的是,決定採取必要的步驟,例如練習彈琴或者聽鋼琴課,透過練習技巧,你能彈奏高難度的曲子或者進行表演。同理,你能透過練習快樂人士的習慣而獲得快樂。
過去的一切習慣性思維和行為都會在大腦神經中形成記憶,就像唱片上的凹槽一樣。當我們一次次想起或者採用某種方法,神經路徑得到加強,凹槽就會加深,這很像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一樣。不快樂的人傾向於形成較多的消極神經路徑。這就是為什麼你不能僅僅依靠決心就獲得快樂!為了提高快樂起點,我們必須建立一些新的〃凹槽〃。
科學家過去認為一旦人成年以後,大腦的構造就已經相當穩固了,幾乎無法再進行什麼改變。但是,新的研究揭示了令人感到興奮的資訊:當人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感覺以及行動時,大腦會變化並重新構造。你不會註定一生都維持同一種消極的神經路徑。傑出的大腦科學研究專家、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理查德·戴維森博士說:〃基於我們所瞭解的大腦神經可塑性方面的資訊,我們可以把快樂、同情等情緒當成一種技巧去練習,這其實和學習彈奏樂器或者打網球沒什麼區別……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