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中國秘密戰 作者:賴賴

南北夾擊滅亡宋朝。蔣介石找到藉口,硬說日軍可能從綏遠侵入陝甘,切斷河西走廊的中蘇聯系,而後進入四川,威脅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這樣,蔣介石用兵西北就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國民黨大量向西北增兵,還任命胡宗南兼任兩個戰區職務,以陝西、河南、山西第一戰區副司令與甘肅、青海、寧夏、綏遠第八戰區代司令身份,協調指揮25個軍50萬兵力,儼然而為“西北王”。

西北王胡宗南深得君心。以少數部隊扼守潼關一線阻止日軍入陝,卻以大部兵力對付共產黨。國民黨部隊沿著邊區邊境修築碉堡,北接長城,東到黃河,從西繞南形成一圈封閉的封鎖線。每道封鎖線都由一個接一個的碉堡群組成,每個碉堡群又由相互通聯的子母堡組成,碉堡之間由戰溝相連。重點地域更是層層設防,5道封鎖線形成縱深百里的封鎖地域。延安正南的洛川至中部縣(現黃陵縣),僅僅80裡的第一道封鎖線,就有碉堡518座!

陝甘寧邊區四面被圍:西北的寧夏有馬鴻逵、馬鴻賓部隊。北面的綏南、陝北、晉西北有鄧寶珊、高雙成、馬占山部隊。東、南、西則是胡宗南部隊主力,從東部的黃河西岸向西,沿陝西秋林、洛川、耀縣、甘肅的寧縣、西峰等地,囊括邊區南面,又向北進入寧夏固原包抄邊區西面,直接西北的馬家軍。

此時,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三個師先後開赴抗日前線,留在邊區的只有少量後方留守部隊。物理學判定:水位越高,勢能越大。軍事學也認為:兵力差距太大,容易導致均勢失衡,實力畸強的一方難以遏制進攻慾望。這樣看,延安還是始終處於危險之中。

所幸,大敵當前,國共雙方都把抗日當作主要任務,邊區內外尚能維持和平局面。延安與西安之間,還時常往來郵電、商旅、公事官員。

第二章 從明爭到暗鬥

官府劫道(1)

延安東面是黃河天塹,北部有沙漠阻隔,連線外界的通路有限。

向南到西安的800裡山路,是延安通向省城以至國家中心地帶的最近通道,公開往來的人員、物資、商旅多數從南路走。

向東北,經綏德、榆林、神木可出內蒙;向西北,經保安、定邊可出寧夏、內蒙;這兩

條路線都是通往邊境的通道,可以溝通蘇聯。

還有一個西南方向鮮為人知。陝甘寧邊區之“甘”,就是甘肅省的慶陽地區,位於延安的西南方向。這個地區遠離省會,國民黨基層政權鬆散,就成為共產黨的秘密通道。

三條路線活躍了偏僻的延安。

以往,中共中央機關先後位於上海、江西,與被稱為“遠方”的共產國際聯絡,都要經過海路,必須透過由國民黨嚴格控制的海港。1935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改變過去的關門主義路線,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此時,長征中的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的無線電聯絡已經中斷,無法協調立場,就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代替中共中央起草《中共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呼籲國共聯合抗日。重大的政策轉變急需統一思想,8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張浩回國恢復聯絡。

從蘇聯到中國內地蘇區,沿途將透過蒙古王公和國民黨統治地域,此前已經有兩個人被捉住殺掉。為了保密,張浩不帶任何文字材料,而是將共產國際七大檔案與八一宣言的主要內容默記腦中,特別是背誦了共產國際提供的全部密碼!張浩二人乘騎駱駝,穿越蒙古大沙漠,到達寧夏銀川,由於湖北口音被國民黨守城部隊扣押。身穿光板羊皮襖的張浩,以商人身份幫廚,與連長拉老鄉,終於獲得釋放。張浩進入陝甘蘇區定邊的時候,恰巧中共中央也剛剛結束長征到達陝北!

1935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紀念日,中共中央正在瓦窯堡舉辦釋放劉志丹等人的宴會,突然接到定邊電報,有可疑人要見中央!又高又黑的張浩被押送到瓦窯堡,大家認出:這個“老韃子”就是共產黨員林育英!

剛剛進入中央領導崗位的毛澤東真是運氣極好,要根據地,腳下就有陝北蘇區,要國際支援,張浩就從天而降!中共中央剛剛糾正左傾的軍事路線,對於政治路線的討論還有嚴重分歧,張國燾更是公然另立中央。手持共產國際尚方寶劍的張浩,有力地支援毛澤東轉變路線的努力,制止了張國燾的分裂行為。

中共中央的新駐地延安靠北,鄰近中蘇邊境,得以陸路往來遠方。沿途大多是西北軍、晉軍的地盤,蔣介石的中央軍鞭長莫及。起初是徒步秘密往來,國共合作之後就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