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苦掙扎。那些沒有錢的家庭,就只能將孩子繼續留在教學質量很差的農村學校,“讓孩子多認幾個字”。我對幾個山村作過調查,這幾個村子每村都有1500人左右,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幾個村子裡平均每村只考上了2個大學生,其餘的學生往往只讀完高中(很多隻是讀完初中)就離開學校,外出打工去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教育怎麼了 公平之憂(4)

一位關注農村教育的朋友說,其實大部分農村孩子都相當聰明,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的天賦,“可是,他們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庭也沒有力量供養他們上好的學校,因此他們被埋沒了”。

他說,如果所有的農村學校都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都有一批負責任的教師,都有好的教學環境和設施裝置,“就會有大批的農村學生脫穎而出,成為我們國家建設的強大力量”。

遺憾的是,他說的是“如果”。現實就是現實,沒有如果。

社會資源佔有的不公,貧富差異的擴大化,新的社會階層的分化,使教育公平成為一句空話

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長期實行的是一種“等級化的學校制度”。集中了優質資源的城市(含縣城)重點學校以具有極強的升學能力,吸納了極多的社會優勢階層子女。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後,“重點學校制度”名義上被取消,各地卻仍在實行一種“變相的重點學校制度”,美其名曰“示範學校”、“星級學校”、“名牌學校”等。

據2008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社會學與中國社會》(李培林等主編)一書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一大特點,是傳統的主要按照政治地位分層的身份制度逐步被打破,經濟地位成為社會階層分化的重要因素。

21世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全國中小學教育現狀調查研究”課題組在2008年進行了高中生家庭背景調查,抽取了江蘇、湖北、河北、浙江、廣東、上海等6省市的8所重點高中的情況,其中縣城高中2所,中等城市高中2所,新興城市高中1所,大城市高中3所,被調查者為高一或高二學生。

課題組認為,真正說明中學教育機會公平狀況的,是將不同社會階層的子女在重點中學的比例與該階層在社會總體中的比例加以比較,兩者差距越大,說明越不公平。調查結果表明,重點中學的學生來自社會優勢階層的人數明顯高於其階層所佔的社會比例,這個優勢階層的5個類別依次為: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經理人員、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前3類為社會變革中受益最大的新興經濟階層,說明他們已然把經濟資本擴充套件成了文化資本;後2類為傳統優勢階層,他們的子女在重點高中的比例仍保有傳統的優勢。

與下層較大、上層較小的正“三角形”的社會結構相反,重點高中學生的家庭背景結構呈現倒“三角形”,即上中層比例最大、下層比例很小,顯示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子女進入重點高中的機會存在極大差異,如前述佔據社會經濟資源、組織資源或文化資源的社會階層處於相對優勢,而不擁有這些資源的社會階層則缺乏公平獲得享受優勢教育資源的機會,處於相對劣勢。如今,已跌至最下層的產業工人的子女在重點高中的比例,從1978年的降至,而農民子女在重點高中的比例依舊低開低走,從1978年的降至。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基礎教育中優質資源如此“嫌貧愛富”,不僅體現在三年高中階段,實際上在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年就已經開始,“可以想象這12年教育導致的總體水平差距使得非優質資源下的工農子女在高考中能有怎樣的競爭力。”

教育機構的嫌貧愛富其實並非什麼新聞,而是家喻戶曉的共識。在全國各地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多所所謂名牌中小學,這些中小學以升學率高著稱(主要是高中學校),你的孩子想要考上北大、清華等一流重點院校,進入這些名牌中學或許是比較可靠的選擇。而進入這些名牌中學你就得“大出血”——繳納數目不菲的贊助費或擇校費,少則幾萬元,多則十萬元以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國教育怎麼了 公平之憂(5)

對於有錢人來說,幾萬元甚至十萬元實在是小數字,因此他們的孩子得以輕鬆進入這些名牌中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得以有機會考上國內一流的重點院校,得以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而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要一下拿出幾萬甚至10萬元供孩子進入名牌學校,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錢,你的孩子就只能到二流的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