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子來報名的家長都被拒之門外。

看了這個新聞,誰都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優質教育資源正在被少數人壟斷,普通百姓正在被公共教育資源排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正在成為一句空話。

事實上,教育行業人為設定的歧視性障礙比比皆是,譬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數目、質量遠遠大於和高於一般的省市、自治區,這些高校的經費很大程度依靠的是當地政府的支援,作為回報,在招生政策上表現為向本地區傾斜,劃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額給當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當地招生。這些做法雖然被公眾廣為詬病,但並沒有受到嚴厲的禁止,相反,有的所謂名牌大學還人為地降低本地學生的錄取分數,提高外地學生的錄取分數,以此方式變相地把外地學生堵在校門外,而只對本地學生敞開。

外地學生為了能夠進入這些名牌大學,就只有更加拼命地讀書,以期考上高分。有的學生在這殘酷的拼殺中,甚至付出了身心健康徹底毀壞的沉重代價。而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由於從起點上就沒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面對這些人為設定的錄取障礙,他們更是隻能望洋興嘆,根本無緣進入夢想中的名牌大學學習。所以有人就在網上嘲諷,北京大學已經不是中國人的大學,正在變成“北京人的大學”。

公共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全民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如果公共教育資源被部分人甚至少數人壟斷,這不但是對教育公平原則的粗暴踐踏,更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漠視和踐踏。

由於長期的政策性傾斜,導致東西部地區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也產生嚴重不公,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到東部發達地區,而西部地區的所謂名牌大學卻屈指可數,寥寥無幾。本已不公的資源配置又遭遇了歧視性的錄取障礙,使得西部落後地區的學生進入發達地區名牌大學的難度大大增加,這樣勢必讓教育不公進入惡性迴圈,最後演變成社會不公——名牌大學畢業生更容易獲得就業機會,而資源的優勢又使名牌大學的學生更容易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這些空間和機會,是那些一般大學的學生所難以企及的。

對名牌大學的盲目追捧,正是這些名牌大學人為設定歧視性障礙的根本原因。由於太多的人希望能夠進入這些名牌大學學習,導致這些大學變成稀有資源,奇貨可居,從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容量有限,想進入的人又太多,它不設定歧視性障礙才怪。

我曾經問過一些立志要進入北大清華讀書的學生——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他們回答我,進入北大清華並沒有什麼明確的人生目的,“能夠進入清華北大就是一種榮耀,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目的,進清華北大本身就是目的”。

對這樣的回答,我感到很失望。如此盲目的追求,就算真的能進入北大清華,又有什麼意義嗎?

我也問過一些重點中學的老師——拼命讓自己的學生考入北大清華有什麼意義?他們回答我:“自己的學生能夠考上北大清華,這就是對我的教育能力的最好證明。”我以為他們會回答我要“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材”,結果我得到的回答是為了他們自己,這真是十分滑稽。 。。

中國教育怎麼了 公平之憂(9)

這些學生和教師的回答讓我明確無誤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已經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育,而是一場爭奪稀有之物的群體*。

在本書的很多文字中,我們已經探討過中國教育的目的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更好地擔當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而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穿了就是為了一己私利。抱著這樣的目的而讀書,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事實上,由於大部分社會資源被少部分人壟斷,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改變個人命運,讀書的確是一條捷徑。在這動機之下,那些升學率高的中學就勢必成為學生們爭奪的物件,那些名牌大學更是成為學生們爭奪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會有人去關心的。那些名牌中學和名牌大學面對蜂擁而至的學生人為設定歧視性障礙,或多或少也是出於無可奈何。

與其強制性禁止大學設定歧視性障礙,還不如認真反思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讓學生成為品格高尚的人,內心與行為統一的人,能夠勇敢地擔當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而不是謀取黃金屋的蛀蟲。但現行教育唯考分之上的做法,卻忽略了學生的品格教育和能力教育,讓大量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喪失了人生的正確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