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但更多的人卻不是衝這個來的,他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個人功利,他們或許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的責任,也沒想過自己還有公民責任。
這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就像一些有識之士所說的一樣,僅僅用道德來譴責這些怪象是沒有意義、也是不公平的。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卻沒有其他可行的路徑,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這就是路徑依賴——即使一萬個不情願,你還得這樣去做,別無他途,除非你甘願過苦日子。你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必須踏上這條路。
“讀書改變命運”必然成為多數學生的唯一選擇,他們需要解決的不是國家的問題,不是人類的問題,不是公民責任,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在他們面臨捱餓的威脅的時候,空談大學精神是沒有意義的
現在,重建大學精神的呼聲此起彼伏,但不是重建大學精神不重要,而是這幾乎就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在大部分的資源被少數人壟斷的情況下,“讀書改變命運”必然成為多數學生的唯一選擇,他們需要解決的不是國家的問題,不是人類的問題,不是公民責任,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在他們面臨捱餓的威脅的時候,空談大學精神是沒有意義的。
讀書,找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這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希望,也是在他們身後默默地支援他們的父母們的希望。正因為我太瞭解他們的內心,所以我才在本書前面幾個部分裡,反覆強調要教會他們一技之長,作為安身立命的本領。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把大學教育的作用降低到這個層次(就是姚國華先生和錢理群先生所痛斥的“現在的大學就是打工仔培訓機構”),實在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可奈何之舉。
事實上,不少大學連“打工仔培訓機構”的職責都沒盡到,很多大學畢業生被排斥在企業和機關單位的大門外,因為他們“還不如沒上過大學的普通勞動者”。我在前面幾部分裡,已經對此有過粗淺的闡述。如果大學連教會學生一技之長都做不到,就更不要奢望“大學精神”了。
讓大學生們學會一技之長,至少能讓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至少在他們獲取報酬的同時,還能為這個國家做點實際的事情,這比培養出一批只會說假話空話大話卻什麼也幹不了的蛀蟲,於己於社會都要好很多。
一所大學能認真教給學生一技之長,它就能樹立起負責任的姿態。教育是師生間合作的勞動,唯有負責任,才能實現真正的合作。而這種負責任的姿態,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訓練出負責任的心態來。
認真教給學生一技之長,還能拾回學生對大學的信任。現在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比信任更稀缺的呢?一旦學生開始信任大學,這種信任就會在他的心中放大,他的信任就會向外發散。也許,在不知不覺中他會拾回對他人、對社會的信任。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教育怎麼了 價值之憂(10)
認真教給學生一技之長,還能幫助學生拾回安全感。他有了一技之長,就相信自己走出大學校門後能夠很快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就不會擔心流落街頭,就不會擔心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失去做人的尊嚴,就不會擔心對含辛茹苦養育他二十多年的父母無法交代,就不會擔心找不到遮風擋雨的那片屋簷……
認真教給學生一技之長,還能幫助學生重拾自信。我在前文裡已經闡述過,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幹什麼、能幹什麼,極度的不安全感,導致了他們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他們有了一技之長,就會比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來,自信就會重新回到他們的內心。
在認真學習一技之長的過程中,他們還能學會動手的好習慣,還能學會與他人在工作中如何合作,還能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還能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尤其重要的是,他們會學到掌握勞動技能的方法,這種方法,他們將終生受用,這將大大提高他們在社會上的綜合適應能力。
只要拾回負責任、信任、自信等美好的東西,他們就會悄然發生變化,就會澄清混亂的價值觀念,就會逐漸明白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為,也許,他們就會伸手摘取那高尚的品格。
這是夢想嗎?也許是,也許不是。在我看來,在大部分人讀書的目的發生偏差的情況下,與其強行灌輸空泛的“大學精神”,還不如順應他們的需要,教會他們勞動的技能,讓他們首先好好做一個人,一個自信的、負責任的人。
我又一次想起了貝布林的話:讓個人的行為和內心統一,是整飭社會混亂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