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哨的話語面具,就必須更清醒地直面現實的教師困境,而不是逼迫從業者重複那些無比正確的師德誓言。輿論對師德師責層層加碼,這種選擇性放大是否能很好地自我解釋,是否突破了基於事實的合適批判,是否太過激進的職業*?這都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教育怎麼了 師道之憂(6)
在這場大討論中,有一種觀點逐漸佔了上風:不管是不對的,但教師不管,的確有他的難處。
這個難處,就是“不好管,不敢管”。
本來,我認為這場大討論與範跑跑事件的討論一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是一個教師的職責(如果連學生的安全都不願意保護,哪個家長還敢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你?),一個教師,因為師德的缺失而受到懲罰,這是他應當承擔的代價。但媒體的討論結果,居然是委婉地贊同教師“不管”,這就不僅僅是價值觀的混亂,而是在誤導教師群體了。
現在的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不好管,這是事實,不過認同教師“不管”的人們忘記了一個事實:學校正是傳播文明的機構,如果學生沒有學會文明,反而變得十分粗野,那就是教師的失職。
如果你說“我很想傳播文明啊,但學生們不聽啊”,這就更說明你失職,證明你根本沒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應有的威信,沒有威信,他會聽你的教育嗎?
威信來自“信”,而不是威。因為信,才能產生威嚴,才能產生敬畏。如果學生對你充滿敬畏,他哪裡還敢(準確說是哪裡還願意)來傷害你。
信,就是信任,信賴。現在的學生,信任教師嗎?信任學校嗎?可能有,但肯定不多。由於很多教師自身的行為缺陷,以及教育制度唯考分至上把全體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導致大部分學生不信任教師和學校。
貝布林說,要想學生接受你的教育,唯一的途徑就是坦誠地與學生接觸和交流,透過這種長期的親密接觸,並擔當起幫助學生處理具體事務的責任,才有可能建立起相互之間的信任。唯有信任,才能教育。
媒體強調現在的學生“不好管”、“不敢管”,恰恰暴露出媒體的集體糊塗。不好管、不敢管的背後,缺失的就是學生集體對教師的敬畏,對教育機構的集體不信任,這才是真相。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楊老師不敢管他的學生,只能證明他根本就沒在他的學生心目中建立起信任、樹立起一名教師應當有的威信,就像其他小學教師一樣,他們只是灌輸知識的機器,對這樣的機器,學生哪裡還會有敬畏感,哪裡還會讓你去管他。
只有一種人的話學生願意遵從——學生信任的人。
面對學生不好管這樣一個現狀,有人竟然開出了治理的藥方:
譴責楊老師是應該的,但筆者以為,及時出臺教育懲戒細則,才能杜絕 “楊不管”現象。
過去,我們曾有工讀學校,對一些學生實施必要的“教育懲罰”。可今天的法規似乎過分保障了孩子的權益、呵護了學生的自尊,雖然是社會觀念的進步,但是教育者批評權、處罰權的行使受到了過多的捆綁。
只要教育行為的實施是在關愛的基礎上,哪怕是適當懲戒,也不該受到責難,而應得到理解支援。這是教育發展賦予教師不可或缺的職業權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
事實上,很多國家至今仍保留教育懲戒權,制訂了懲戒細則。如新加坡校長、副校長和紀律事務長有權用藤條對違規學生進行體罰,但“物件限於男生,部位限於手心和屁股,必須有見證人在場,體罰後寫成書面報告,並立刻通知家長”,規定十分詳細而明確。
“讓懲戒細則看守教育”,可避免教育者的權力濫用、粗暴傾向,又可強化學生的規則和服從意識。為此,很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都在呼籲借鑑國際經驗,建立教育懲戒法規,實施師生公平保護機制。我們在要求教師擔負起更多的“責”的同時,更需要賦予教師相應的“權”和“利”。只有“責、權、利”三者有機結合和協同作用,“楊不管”事件才會真正終結。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教育怎麼了 師道之憂(7)
這個藥方我只能用“荒謬”來形容,在學生集體不信任教師、不信任教育機構的情況下,“打屁股”只能打出惡棍和暴徒,這不是藥方,這是在慫恿犯罪。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教育本應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沒有信任,一切皆會背離教育的意願。正因為忽視了學生對教師、對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