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3 / 4)

括“三洞”,改革舊天師道,並提倡以齋儀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斷壯大,威震江南,成為江南道教的統領,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南北並存,並都為後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歷史與理論基礎。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其始祖偽稱是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實際上,正一道正式形成於至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張與材被蒙古人嗣為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特別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錄”。後又授以“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一品金印。張氏子孫就在這七千百八餘卷的《道藏》經板被元室韃子毀燒殆盡之時,對其山呼萬歲,屈膝求榮,用犧牲道教尊嚴與正統的待價來換取自己強並三山,支掌江南道教事的權益。道教的教理教義,如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於太上《道德真經》。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五千文(《道德真經》)為聖典,並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要教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系,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聖典加以充分的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沖虛真經》,承揚太上《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後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彼此而打成一片。《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道德真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真人暢玄而講神仙之術,亦當屬於太上道家之系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根本於《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為聖典。(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七章孫恩起義 (求點推收賞評)

黃巾起義僅僅是道家信民發動的第一次起義罷了。

孫恩起義就是道家信民發動的一次起義

孫恩起義即孫恩、盧循起義。

東晉末年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反晉鬥爭。這次起義是東晉南朝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堅持鬥爭達十二年之久,轉戰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地區。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對東晉門閥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在階級矛盾尖銳、統治階級內亂爆發之時,琅玡大族孫泰用五斗米道組織群眾發動起義。398年,孫泰被誅,其侄孫恩逃到海上。399年(陵安三年),司馬元顯下令徵發江東八郡“糜喃為客者”,以充兵役,結果引起騷動。孫恩便率領百餘人登陸,很快發展到數萬人,遂攻陷會稽,這時,各地應徵的奴客和廣大破產農民紛紛響應;佔有奴客的江東八郡地主因利益受到損害,也乘機“一時俱起”。江東八郡很快為起義軍所佔有。東晉政府見起義軍聲勢浩大,急忙派北府兵前往鎮壓。為了避免損失,孫恩率領群眾二十多萬人退回海島。以後,孫恩先後三次登陸,大敗晉軍,曾兵逼建康。402年,孫恩最後一次登陸,攻臨海,不幸失利,投水自殺。餘眾由其妹夫盧循率領。轉戰各地。404年,盧循率領義軍由水路佔領廣州。402年(元興元年)春,佔據長江中游的桓玄興兵作亂。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元顯父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等,掌握東晉大權。次年,桓玄稱帝,國號楚。又次年,劉裕討滅桓玄,東晉政權落到了劉裕手中。410年,劉裕率軍北進,攻擊南燕,後方空虛。盧循乘機從廣州出發。分兩路北伐。起義軍直逼建康。當劉裕率軍南下鎮壓時,盧循接連失敗,最後赴水而死。孫恩、盧循起義,堅持鬥爭達十二年之久。轉戰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地區。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對東晉門閥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在南北士族支援下建立的東晉王朝始終對士族持寬縱態度。東晉末年。由於地方割據,政府實際控制只限於所謂“東土”的三吳地區。這裡南北士族田園別墅最集中,封建剝削最嚴重。政府又將絕大部分賦役加於此地,農民負擔格外沉重。他們有的淪為奴隸、佃客,有的逃亡山海屯聚反抗。這是孫恩起義爆發於該地,並能堅持數年之久的基本原因。起義的導火線是隆安三年(399)朝廷徵發“免奴為客”者(指本身或父祖是奴隸,但已放免為佃客的壯丁)當兵,他們不願應徵。徵發這部分客,對其主人也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