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42'親自道壇。受道教符籙,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為國教。不斷發展壯大。'1'這樣,新天師道重視醮儀,提倡禮度,改變了過去以符水療病及注重煉形的教義,特別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譜文所傳《錄圖真經》等醮儀感動太武帝,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三年(442)親自道壇;受道教符錄,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為國教,不斷發展壯大,併為後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歷史基礎。寇天師在北方“去除三張偽法”,是影響深遠而得到貫徹的。後來北方興起的全真道,就與龍虎張天師素無瓜葛。然而據載,王重陽所傳的鐘呂丹法就與茅山上清派本經《上清黃庭經》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邱祖也曾領受上清法籙,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羅簫臺袍……據考通行全國的《全真正韻》亦源自茅山上清。進入南北朝時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於君道”等,因受統治者打擊而顯衰落,而新興教派“靈寶派”“上清派”等,又正處於開始發展階段;雖有一些象張忠、王嘉這樣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師徒相受形式成的鬆散道教集團,而以道教箴緯的名義,各地不同人等託名“李弘”又都轉瞬覆沒;此時天師道仍不失為道教的一面旗幟,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稱。 ;但是,由於政治動亂,天下勢力分割,加上信徒總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張天師傳人,僻處江西龍虎山的天師道總部對下屬各“治”的祭酒、道官顯得鞭長莫及,天師道內部組織陷入嚴重混亂、《老君音誦誡經》有:“道官祭酒愚闇相傳各祭酒”,這使一些素質低下者得以當上祭酒、首領,任意魚肉信徒;更嚴重的是有的還“自署治籙符契、攻錯經法、濁亂清真”,導致“奸怨非法、詐惑萬端”;還有曲解天師道的理論如“房中術”等者,以致“淫風大行,損辱道教”;並且下層道民屢屢利用道教組織,託名李弘(老君化名)、劉舉名義發動起義,歷代不絕,使道教受各分割統治勢力、王朝的嚴密注意。 ;有鑑於此,不少高道先賢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時期的寇謙之與南朝的陸修靜是當時的佼佼者。寇謙之(365—448在世)利用太上老君降授的《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又名《老君音誦誡經》,〈老〉是〈雲〉的摘抄本)、老子玄孫李譜文降授的《錄圖真經》對天師道進行堅決的改革,對早期道教的教義和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觀念,吸融儒釋的禮儀規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並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既得到下層信徒的支援,也適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一時陰霾盡除,朝野隨者無數,後人稱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南天師道是由簡寂先生陸修靜改革發展江南天師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現在他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的整頓和改造,並積極收集整理道經,制訂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別是陸修靜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間隱居廬山修建太虛觀(後人稱簡寂觀)期間,他以太虛觀為大本營,在此收徒佈道,不斷擴充套件太虛觀。曾先後擴建有白雲館、朝真館、煉丹井、搗藥臼、洗藥池等。太虛觀興起後。先後又建築有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觀等數十座道觀,均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因而被譽之為道教的“詠真第八洞天”。隨著廬山道教的擴大。其地位和聲譽不斷顯赫。逐漸成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場。使得四方高道紛至沓來。至唐宋時,先後有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雲集廬山,廬山高道輩出。名聲大震於江南。陸修靜制訂並完善齋醮科儀。吸收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等倫理道德,並將其作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規,強調忠孝為先,這樣,既保證了道士嚴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儀範。他潛心道教理論研究,並著有《靈寶經目錄序》、《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等,他將這些齋戒儀範著作和收集的道經如藥方、符圖等計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採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成為道教史無前例的道書分類法,他將這些道書整理整合《三洞經書目錄》,於太始七年(471)上獻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讚賞,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特別是他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