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知道了蘇軾的態度以後,非常高興,以為蘇軾是他的一黨,對蘇軾大加稱讚。當不久王安石大張旗鼓推行經濟方面的新法時,司馬光著急了,他緊急蒐羅幫手,想阻止王安石的新法。
一天,司馬光找到蘇軾,未經試探,開門見山地對蘇軾說:“王安石敢自行其事,冒天下之大不韙,實在是膽大妄為,我們要聯合起來,一起###他!”蘇軾笑笑說:“我知道應該怎麼做。”司馬光以為蘇軾要堅決反對王安石,十分高興,緊接著追問說:“那麼,您打算怎麼辦呢?”蘇軾十分嚴肅地對司馬光說:“王安石改革時弊,欲行新法,也是為國為民著想,是為公不為私,從大局來看,有值得稱道之處。但其新法,確有禍國殃民之害,我才加以反對。至於您那‘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信條,比起王安石的新法,更是誤國殃民之根!”
司馬光聽了,勃然大怒,高聲罵道:“好個介甫(王安石之字)之黨!”拂袖而去。從此,司馬光恨上了蘇軾。
蘇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抱著一顆為國為民也對皇帝負責的赤子之心,在兩月之內,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對王安石的新法進行了全面的批評,引起了朝野的震動。蘇軾把這種改革,比作皇帝在黑夜中騎著快馬馳走,群臣不是去為君主探明道路,而是在背後猛勁地打馬,危險之至,並要求神宗解鞍下馬,餵馬蓄銳,天明再行。王安石的###知道了這些,可謂恨得咬牙切齒。王安石還算是個君子,但他手下的那幫黨徒,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整治蘇軾。
一天,王安石派謝景溫把蘇軾請來,要與他面對面地做一次“深談”。王安石怒責蘇軾說:“你站在司馬光一邊,指斥新法,是何居心?”蘇軾一聽,火往上冒,反問道:“你這話從何說起?”司馬光像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叔孫豹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之不朽。”這“三不朽”已成為中國人的人生信條。從司馬光一生來看,雖官至宰相,道德高尚,但真正使他不朽的,還是他主編的《資治通鑑》。
不通權術的千古名人(3)
王安石說:“仁宗在時,你主張改革時弊,反對因循守舊,是何等堅決,現在我行新法,你為什麼要夥同司馬光來反對我?”蘇軾怒道:“你口口聲聲說我同司馬光站在一起,可知我也反對司馬光的食古不化?你不審時度勢,反倒急功近利,貿然推行新法,必遭天下人之拒。”就這樣,兩人不歡而散。
不久,王安石###中的重要成員謝景溫上書誣告蘇軾,說他扶喪返川時,利用官船販運私鹽。後雖經查無此事,但蘇軾已厭惡了朝廷的黨爭,想到外地去任地方官。這時,###正想排除異己,就把他貶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徐州輾轉數年,興水利,救水災,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又從徐州遷知湖州。這時,朝廷裡的鬥爭也很激烈。王安石提拔起來的一夥人,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呂惠卿本是靠阿附王安石才當上副宰相的,但為了當宰相,竟把他和王安石的私人信件交給神宗。在王安石寫給呂惠卿的信件中,有的用了“無使上知”的字樣,神宗一見,覺得王安石在搞陰謀詭計,十分惱怒,就罷去他的宰相職務,命其永遠不得返朝。這樣以來,過去曾經支援過王安石變法的“新進勇銳”之人呂惠卿、李定、舒亶等人就獨霸了朝權。蘇軾墨竹畫
蘇軾到達湖州,按慣例要寫謝表,他想起朝廷上發生的這些事,不禁氣憤,在表中不由寫道:“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李定接到這份謝表一看,不由大喜,覺得陷害蘇軾的時機到了,立即串通舒亶準備“劾奏”蘇軾。
但是,蘇軾文名佈於天下,朝廷上也有一些###重臣保護,更兼皇后對他很有好感,要想參倒蘇軾,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李定、舒亶、章惇等人怕他東山再起,將來難以處治,必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
第二天早上,李定把謝表交給了神宗,首先彈劾道:“蘇軾說‘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既是反對新法,也是對皇上不滿;說‘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是發洩自己對職位的不滿情緒,實是未將皇上放在眼裡。”李定還說蘇軾有四條“可廢之罪”:一是“怙終不悔,其惡已著”;二是“傲悖之語,日聞中外”;三是“言偽而辯”,“行偽而堅”;四是說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神宗看了蘇軾的謝表,果然臉色不悅,再加李定煽風點火,果然有些怒氣了。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