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與西漢類似,黃巾起義未能成功,倒是鎮壓黃巾的曹操、劉備、孫權等人三分了天下,並由曹魏政權滅了東漢;在反隋起義中,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等人的義軍未能成功,而關隴貴族集團中的李唐政權一面鎮壓義軍,一面取隋而代之,建立了唐朝;成吉思汗固然英武,到其孫忽必烈才真正成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反元的韓山童、劉福通、郭子興起事最早,但均未成功,倒是郭子興的部將朱元璋滅元朝、掃義軍,建立了大明;清朝的建立同元朝更相似,努爾哈赤白手起家,但只是清朝的奠基者,其子皇太極才是清朝的真正開創者。
大的王朝是如此,小的王朝也差不多,看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竟也是改朝換代的“歷史規律”。何以如此?蓋因先行者殉難,為後繼者奠定了基礎。這基礎包括三方面:一是對舊王朝進行了打擊,使之搖搖欲墜;二是為後繼者提供了經驗,也提供了較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三是把後繼者從普通人中選拔出來,並把他們逐漸地培養成了成熟的政治家。而先行者,往往只是逞血氣之勇,只具有勇士、烈士的拚闖之力,而無政治家的素質。如此說來,先行者雖是功不可沒,也只能做後人的“鋪路石子”了。
除了開國方式相似之外,特別有意思的是,開國皇帝的文臣武將也多有相似之處。就拿西漢、唐、明三代的文臣來說,西漢的劉邦有蕭何、張良;唐朝的李世民有房玄齡、杜如晦;明朝的朱元璋則有李善長和劉基。這三個朝代都是用大規模的戰爭方式取得了政權,又都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巨大的影響,都是十分重要的朝代,因此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如果把這些文臣稍加比較,就會看出歷代開國皇帝所需要的人才大致是相同的。
蕭何既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漢初名相,他同劉邦既是患難之交,又是貧賤之交。在劉邦當泗水亭長時,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椽,由於蕭何比劉邦的官位高,就時常給劉邦以各種各樣的照顧。後來劉邦押送修長城的伕役去北方,伕役沿路逃走,劉邦不能交差,就索性放了伕役,和願意留下的人一起逃到芒碭山中當了草寇。不久,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威脅到了沛縣,沛縣縣令怕城破被殺,蕭何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可招回劉邦,讓他聚眾來保衛縣城。縣令先是同意,但等劉邦到來時,他又後悔了,並要加害蕭何。蕭何急忙逃出城外,和劉邦一起,攻佔了縣城,殺了縣令,公推劉邦為沛公。蕭何是劉邦起兵的主要促成者、策劃者,從此,他就一心一意地輔佐劉邦。他的主要功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定取得天下的策略,二是保障後勤供應。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重收集傳統戲劇中的項羽造型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杜牧/題烏江亭
法令制度等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一樣急於搶掠財物。在劉邦攻陷咸陽之後,蕭何幫助劉邦制訂了法令制度,完善了劉邦的“約法三章”,安定了漢中一帶。到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中王,蕭何更是勸劉邦要暫忍屈辱,韜光養晦,積聚勢力,待時機成熟以後再同項羽決戰,而不能激於一時的義憤去自尋死路。在蕭何的勸阻下,劉邦終於安心漢中,整頓軍備,為消滅項羽作好了準備。
。 想看書來
兩個開國宰相(2)
在四年的楚漢相爭之中,蕭何有兩大貢獻:一是推薦了大將韓信,二是保障了漢軍的後勤供應。
劉邦在漢中時,將士思歸,東逃者很多,蕭何不去追別的將領,卻偏偏“月下追韓信”,並勸說劉邦築拜將臺,拜他為大將,終於為劉邦取天下立下了大功。劉邦在東方與項羽激戰,蕭何在漢中安撫百姓,頒佈法令,把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把軍需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可以說,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劉邦是無法打敗項羽的。
劉邦建國後,蕭何為相,他在誅戮頻繁的西漢初年,不僅得保首級,還有所建樹。蕭何採取了三條策略:一是不要封賞。二是協助劉邦、呂后處置軍國大事,不違上意。注意取得劉邦的信賴,乃至送子侄作抵押。三是設法自汙,讓劉邦覺得自己無所作為,威望也不高。這樣,蕭何得以壽終正寢,善始善終。
劉邦把蕭何稱為“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於道”的“人傑”。另一位重要的文臣,則當數張良了,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他與力士一起在博浪沙行刺過秦始皇,可以說自小就立下了反秦的志向。自己曾拉了一支幾百人的小隊伍,後歸附劉邦,又隨劉邦一起歸附過項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