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哲學啟蒙 作者:閒來一看

車的比喻對快樂及人生中的慣性的闡釋

人生就像一列執行中的列車,而感覺就像其中的乘客。列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勻速前進的,沒有減速也沒有加速。加速的感覺總是美妙的但那總是很短暫。並且無論速度多快,如果保持在勻速的狀態,我們便始終沒有加速的感覺;同樣,無論執行的速度多麼快,些須的減速也總是能讓我們感覺到,而這相當於產生痛苦。

人世間的很多事情經過發掘總是能產生快樂,但更多的時刻我們並不會以享受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是有相應原因的。無論生活在什麼層次的人,只要他已經適應了他的生活,就如勻速行駛的列車一樣,不再有心情的起伏,一切自然而然,也就談不上從中獲得樂趣。而我們如果已經習慣於在較高的速度上馳騁,那麼速度的丁點提高便不會讓我們歡喜異常;而對於在較低速度層次上的生活,同樣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感覺便明顯的多。

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快樂感覺遲鈍,而對不幸卻體味甚深。古往今來悲劇給人的震撼力往往超出喜劇,更有“所有喜劇以婚姻為終結,而死亡終結所有悲劇”的說法。這可以在慣性的解釋下清晰起來。以100km/h執行的列車提速50km/h對結果的影響(33%)當然沒有在同樣速度下減速50km/h對結果的影響(100%)來得明顯。人們漠視“本該”快樂的事情的同時對痛苦卻記憶猶新、以及總體上悲劇較喜劇更為不朽的原因正是如此。婚姻之所以能成為喜劇的墳墓不是婚姻本身的原因,而是因為婚姻意味著確定,意味著上升的兩性關係開始平穩,戀愛愈發熱烈的美妙感覺漸漸程式化,代之以婚姻後可以清晰預見的勻速和穩定。與此同時死亡最終使人不再繼續承受巨大的悲傷,乃是因為只有停止執行才是減速的終結,強烈持久的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最終結束。至少對悲劇而言,死亡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它也是人們可以實際獲得的唯一可以最終終結悲劇的途徑。

然而正如在《為什麼不選擇死亡》部分所闡述的,大眾對自殺諱莫如深並不是因為人生有什麼意義,而是因為這是對群體觀念的冒犯。具體的說,是因為大眾均處於生存的狀態,儘管均衡狀態的層次不同,但是都處在相對接近的個體環境裡,社會因此和諧。而自殺者的出現使這種均衡受到強烈的衝擊,猶如擁擠的單行線上突然出現一輛拋錨的汽車所造成的混亂。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像自殺一樣受到最強烈的排斥。處於慣性下均衡狀態裡的生命不會停止,慣性下運動中的均衡與少數自殺者的停滯之間的碰撞,是造成自殺被排斥的深層原因。由此外化而生的各種觀點情感構成了我們時常見到的對自殺的總體迴避。

死亡是一種終極,因而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最強烈的衝擊。而生活的主題卻與此無關。至少在文藝作品中,愛情而非死亡才是永恆的主題。人們期待愛情和美好的生活永續,正如喜愛鑽石是因為它能永遠璀璨一樣。然而對愛情的歌頌大部分最終只是存在於想像中,永恆的甚至持久的愛情永遠沒有如人們希望的那樣降臨人世。愛情是短暫的,為情愛籠罩的生活是混亂的。愛情是生活的過渡狀態之一,是由單身生活的穩定狀態向家庭生活的穩定狀態的過渡。

慣性下的均衡才是永遠的主題,慣性之外的生活必然是短暫且混亂的。愛情並不像藝術作品中表現的那樣,這一點身處愛情中的人最清楚不過。人們扼腕於查爾斯與戴安娜的失敗愛情,卻忽視了不到一百年前,在同樣一座宮殿裡,即使溫莎公爵用王位也不一定能換來愛情。所有的愛情都是充滿強烈喜怒哀樂的混亂的過渡。我們稱為完美夫妻的一對對,他們告訴人們他們的愛人是最好的搭檔和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最好的戀人。是愛,但不是愛情,愛情顯然是有壽命並且是壽命短暫的。永恆的永遠不是愛情,而是消蝕一切的慣性下的穩定。單身的人對愛情的判斷和預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而真正的愛情,只有親歷過的人才最有發言權,但他們往往三緘其口。有人以各種資料資料調查最終得出愛情的壽命是短暫的,最多隻有三十個月。用廣義慣性理論可以得出相似的結果。

二.慣性下的快樂及對快樂的追求

1.

人類有快樂嗎?在之前的幾乎全部論述中,我都預設了快樂的存在。然而為了揭示快樂的本質,對快樂的存在作深層探討仍然是邏輯上的必須。並且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快樂,是包含了快樂、幸福、寧靜、祥和、激情等一切積極的感覺和體驗,是人們普遍期待得到的體驗,因而嚴格的說應該把它叫做快意更加合適。

生命作為存在的一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