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3 / 4)

問題就必須同發展生產與安排就業結合起來考慮。”

若改革派領導人的確有一個指導思想,那就必須闡述清楚,而且讓人接受。那個中央工作會議舉行了41天,從沒有開過這麼長時間的會,可見爭論有多激烈,要處理的問題有多複雜。因為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各種不同觀點就得以表達' 1978年10月30日紀登奎在會議期間與部分代表進行座談,會上他跟他們說:“請你們思想解放一下,有什麼好的意見、辦法,都講出來,不說你是 拔根 ”!見顧洪章等,《始末》,頁162。'。但是,最後作出的決定都符合領導人表示過的意願' 劉小萌,前引,頁716…718。',反映在政治局12月12日透過的兩個檔案裡:《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後來亦稱“40條”),後來兩個檔案一起,就變成了中發'1978'74號檔案' 同上,頁719。12月14日新華社公佈會議的結果。見新華社訊,1978年12月14日,刊於《人民日報》1978年12月15日,Cahiers de la Chine nouvelle; 1978年12月15日,以及SWB; 1978年12月18日。'。正像上述《中國青年報》的文章,《紀要》只是從經濟問題上評價下鄉運動。“再教育”的提法無影無蹤了。但是對運動的看法很正面,用慣常的言辭生硬的語句來表達。幹部敲詐勒索為非作歹的醜聞沒有提及。知青遇到的困難則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自然又是歸罪於四人幫的破壞。強調的是毛主席的路線無論在文化革命前還是後都是占主導地位的,知青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成績,都應歸功於學習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至於今後是否會放棄上山下鄉,《紀要》重複《中國青年報》有關將來“不再搞現在這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諾言,但是在《人民日報》有關這次會議的文章中只有很含糊的這樣一句話:“隨著四個現代化的實現,知識青年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不再說上山下鄉是畢業生的“主要出路”;不過一再肯定在現時一部分畢業生還必須繼續下鄉,因為“如果盲目增加職工人數,超過農業可能的負擔能力,就要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放寬了留城政策,准許多子女的家庭可以留下一個。另外,礦山、林區、小集鎮和一般縣城不再列入上山下鄉範圍。運動今後只涉及189個大中城市,而且那些認為有能力在當地安置所有本地區畢業生的城市可以不再派青年下鄉。

對那些仍需下鄉的年青人來說,安置方法改變了:他們不再分散單獨插隊到公社裡去,而是去知青隊及知青農場,或者去經濟獨立核算的集體所有制農業基地。這些場隊和基地在1985年以前實行“三不政策”:即不繳稅,不上繳利潤,不負任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此外,鼓勵市政當局協助城市工廠企業支援這些場隊基地,使知青能同時從事農業和工業的生產活動。很明顯,各種各樣的調整措施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保證知青能有合情合理的收入。

至於那些在鄉知青,在國營農場的' 根據顧洪章等(《始末》,頁173),當時還剩下200多萬。劉小萌則認為160或170萬,相當於當時國營農場職工總數的1/3(前引,頁720,732)。'應留在原地。由於他們是作為國家職工招進來的,所以無權因困退或病退要求返城。然而很例外,他們可以“商調”回城,不過如何進行則沒有詳述。相反的,有實際困難的插隊知青,可以安排進城鎮或農村的工廠企業,享受固定工資。1972年底以前插隊的老知青(估計有130萬)有優先權,在“兩年之內”安排完畢。45萬已經在農村安家的已婚插隊知青,原則上就地安排有固定收入的工作。總的來說,儘量把知青集中在知青農場,如果所得口糧太少,國家補助。此外,撤銷所有的五七農場' 正式關閉農場是在1979年2月17日由國務院頒發的政令宣佈的;見《當代中國勞動力管理》,頁443。',需要的話,可以轉為知青農場。其實,找出空閒的土地來建立這些農場是不容易的。經費方面,每人安置經費增加100元。儘管下鄉人數會減少,但國家保證財政預算仍然是每年10億,用以改善知青的生活條件。要求加強各級領導小組,小組必須認真做好工作。

第二次全國會議將上山下鄉的討論評價僅僅侷限在就業問題上,宣告毛1968年(整整10年前),發動的這場偉大運動壽終正寢。但這絕不意味著放棄下鄉運動,正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局明確表示已經決定,只要城市就業機會還不足夠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