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1 / 4)

“結果是不合理的城鄉勞動力交流。在某些地方,知識青年和當地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日益突出,農民的負擔愈來愈沉重。許多下鄉青年謀生有困難,這就加重了他們單位和家庭經濟與精神上的負擔。”' 《遼寧日報》1978年10月27日,刊於FBIS,1978年10月31日。'

遼寧廣播電臺在一篇報導中反駁1976年7月14日《人民日報》登載的一封由19名知青模範簽署的聯名信:

“四人幫及其黨羽歪曲毛主席有關知識青年跟工農相結合的指示。他們把青年下鄉絕對化,荒謬地強調只有城鎮青年下鄉插隊才可以被看作是幹革命。”' 遼寧電臺廣播,1978年11月19日,刊於FBIS,1978年11月27日。'

很長時間沒有發表有關下鄉運動總體性的文章以後,《中國青年報》終於刊登了一篇有關該題材的文章,內容也包含對運動的這類批判' 《中國青年報》1978年11月23日第一版。'。該報“評論員”對運動的歷史作了一番梳理,將1950年代以來開展運動的必要性僅僅歸結為城鎮就業形勢所迫。根據他的分析,文化革命前的下鄉運動並“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問題”,但是如何對後期作出評價,就比較困難了。一方面,必須承認知青作出的犧牲與貢獻的正面價值,“他們分擔了林彪、“四人幫”給我們國家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困難”。另一方面,不得隱瞞由運動引起的“嚴重問題”:“大多數知青”無法生活自給,在婚姻、住房、醫療以及學習上遇到的種種困難,這種情況使那些年輕人變得消極,甚至失望,也導致群眾極度不滿。此外,少數幹部腐敗墮落,利用運動“大發知青財”,侵吞知青安置費,仗著手中有權可以決定調動就強制要求紅包及其它好處,助長了“走後門”的惡劣習氣,敗壞了社會風氣,腐蝕了一部分青年。“總之,林彪、“四人幫”對經濟、教育、作風等方面的破壞及其惡果,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問題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為了提出另一項下鄉政策,“評論員”竭力數說強迫全體知青下鄉插隊一輩子是違反馬克思主義,也是違反毛澤東思想的。對一個青年來說,重要的是為工人農民的根本利益工作,就是說獻身於四個現代化。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個知青無論調到工廠、學校還是部隊,他也不是四人幫說的“半截子革命”。甚至都沒有必要讓城鎮青年都到農村去作短期鍛鍊' “評論員”作出這樣的肯定,是引用了毛本人在1957年的一篇講話中的一句:“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進學校,或者到農村去,或者到工廠去,或者到邊疆去,總要有個安排。”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頁340。'。既然“與工農相結合”不是絕對需要下鄉,那麼為縮小“三大差別”,四人幫所搞的城鄉勞動力大調換也未必像他們所說的那樣不可或缺。馬克思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方法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把農民招進城當工人,再加上把大批城市青年送到鄉下去,事實證明那不是個解決辦法,因為“他們干擾下的上山下鄉搞了那麼多年,三大差別不是一點也沒有縮小嗎?”。

有了這樣的對四人幫式的下鄉運動的批判,就可以提出新的政策:教育及經濟制度施行改革以後,“上山下鄉的人數就必將愈來愈少,以至最後不搞現在這樣的上山下鄉”。不過,作者強調:“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很快就做到”。一部分知青還應該繼續下鄉,但是他們的條件會有所改善。同時也會更加擴大升學和留城就業的可能性。

這篇文章是11月23日正好在已經開了3周多的全國會議期間發表的,中央電臺在當天就對外廣播了其中幾段很長的段落' 見北京電臺廣播,1978年11月23日,刊於FBIS;1978年11月28日。',即刻在知青中引起軒然大波,他們覺得是報章第一次說出他們的“心裡話”,在上海一些回城要求分配工作的知青還張貼大字報表達同樣的意見' 顧洪章等,《始末》,頁163。'。同樣的,雲南一個農場的上海知青致電上海市委,要求火速派調查組去處理問題,為他們“平反昭雪”。他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林彪、“四人幫”把他們騙了,給“弄”到雲南,到了農場幾年以來,“四人幫”的“地方代理人”又欺負他們並進行政治的迫害' 同上,頁164。'。

那篇文章反覆強調知青遭受的苦難,又把上山下鄉運動和“四人幫”的陰謀聯絡在一起,這無疑是在多處地方開始蔓延的知青造反之火上加油。其實,對中央級領導與知青辦公室的負責人來說,這篇文章像是晴天霹靂,始料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