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記》這樣寫道:“如果因為沒有考上大學就灰心喪氣,甚至感到沒有前途,是不對的”' 《人民日報》1977年11月16日第三版。'。一個月以後,為紀念毛髮出偉大號召9週年,《光明日報》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來介紹知青模範,他們懂得利用自己的知識去使農村現代化,另外也介紹了一些有遠見的負責幹部,他們幫助知青朝這條路發展(組織函授課程、科學實驗組,等)' 《光明日報》1977年12月22日第二版。'。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

鄧小平恢復了領導職務,又搞了幾項改革,現在需要根據黨的新目標、各個派別的願望以及它們之間的力量均衡來給下鄉運動重新定義。胎死腹中的第二次全國知青會議提上了日程。在1977年12月12日到1978年1月13日期間舉行的有關同一問題的座談會的閉幕式上,宣佈6月召開全國大會。這次座談會是由知青辦組織的,來了全國各地的知青辦負責人,有些與會者針對下鄉運動提出了很尖銳的根本性的意見' 劉小萌,前引,頁653。'。這些離經叛道的抱著懷疑態度的人很快就讓中央拉回正道上來,最後座談會又再繼續為下鄉運動唱讚歌' 公開發布這次會議結論的一篇文章有一個很明確的題目:”進一步做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人民日報》1978年1月25日第一版。',譴責四人幫既徒然破壞運動又反對知青跟工農相結合。該會的最終結論顯然就是一切照舊、按既定方針辦:

“有一部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將要繼續升學,或者回到城市參加工業、商業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多數知識青年將要繼續留在農村,參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 《人民日報》1978年1月25日第一版。'

請留意,這是政府第一次同時公佈官方統計的累積下鄉人數(“1600多萬”),及仍然留在農村的知青人數(“大約1000萬”):以如此審慎的辦法來承認,已經有幾百萬知青合法返城了' 見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前引,頁110。見本書,頁192。'。然而,知青的“紮根”行動依然高度得到讚揚,宣佈將要召開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應該“總結十多年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經驗,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推動這一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發展”' 《人民日報》1978年1月25日第一版。'。

但到了年底真的舉行該次大會時,就再也不談什麼發展“社會主義新生事物”了。這個詞語是指在文化革命中新發動的政策,而1978年正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轉換年代,從這一年開始,對毛思想遺留下的一切,特別是文化革命,都要重新作出評價。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由6月1日的一篇文章引起的' 《光明日報》1978年6月1日第一版。

',這場“哲學性”的大爭論正是要質疑毛的永遠正確。到10月底,報章上充斥著對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批判,大家都很清楚面對著一場由鄧小平領導的實用主義官僚與以華國鋒為代表的毛思想體系的忠實維護者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1978年12月,著名的中共11屆三中全會祝聖了鄧小平的勝利' 全會最後公報,載於《人民日報》1978年12月24日。'。然而,即使對手不得不作自我批評,那也還不是完全的勝利(華是在1980年秋至1982年秋期間逐漸喪失一切權力的)。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團結和穩定”,這就意味著妥協。

至於上山下鄉,座談會到全國會議結束之間的一段時間,是一個變化不定的時期,也是激烈討論時期,對當局來講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會隨時引起爆炸的。這就是為什麼如同1977年,在1978年《人民日報》只有很少有關下鄉運動的文章。從1月底到12月中,官方在這個問題上幾乎完全不置一詞' 在1978年全年《人民日報》只有11篇文章談及這個問題。'。但是,雖然表面上這個政策沒什麼新意,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使上下各階層的許多人有機會批評指責下鄉運動。這種“思想解放”,其實也是言論開禁,到年底就更加毫不掩飾了,那個時候改革派的攻勢進入了最後階段。在三中全會後的一個理論務虛會上,自由知識分子于光遠、邢賁思直截了當地抨擊上山下鄉這項政策' 劉小萌,前引,頁657。'。從具體執行的情況來看,1978年跟1977年截然不同。年初像過往一樣,為知青組織了春節慰問活動。回北京探親的知青甚至得到機會去瞻仰毛澤東陵墓,有的則參加各種大會或研討會,所有這些的目的不外乎是要加強“他們留在農村幹革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