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F…22這樣的制空戰鬥機。
交戰過程中,J…20機群兵分兩路架在八千米高度上、與F…22迎頭並進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飛行,悄悄逼近F…22機群。發動攻擊時,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鎖定目標、並且發射了導彈,隨後跟進的四架J…20的火控雷達以被動模式工作,為PL…12D提供引導資訊。
整個交戰過程非常簡潔,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最終,能夠一舉擊落四架F…22,也與中國空軍在對空彈藥上做出的努力有關。
與美國剛剛列裝的…120一樣,PL…12D也是雙模製導導彈,除了具備主被動雷達制導能力之外,還用有一套完整的紅外紫外被動制導系統,能夠在攻擊隱身目標時獲得最大的自導距離。
從某種意義上講,雙模製導已經是視距外空對空導彈的發展趨勢。
受彈體大小限制,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很難安裝大功率雷達,因此在對付隱身目標時的自導距離大大縮短。以PL…12為例,在對付F…22時,以主動模式工作時的最大自導距離僅有兩公里,而PL的紅外紫外導引頭對F…22的鎖定距離超過五公里,連格鬥導彈都比不上。
自導距離縮短,必然使得導彈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PL…12僅擊落了一架F…22,而PL至少擊落了七架。這個戰果也變相說明,針對第三代戰鬥機開發的中程空對空導彈在對付第四代戰鬥機時,制導系統存在嚴重缺陷。
相對而言,第四代戰鬥機的紅外紫外隱身能力遠不如雷達隱身能力。
改進中程空對空導彈,得在制導系統上下功夫,採用雙模導引頭,成為代價最小、見效最快的辦法。
攻擊第三代戰鬥機時,PL…12D以雷達制導為主。
攻擊第四代戰鬥機時,PL…12D以紅外紫外製導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安裝某一種導引頭,或者由客戶根據作戰需求臨時更換導引頭。比如賣給委內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鐘內更換導引頭。一些重大客戶得到特別照顧,採用了與中國空軍相似的雙模導引頭,在空戰中由飛行員事先選定導彈的制導模式。比如巴基斯坦獲得的就是PL…12D的雙模型號。只有中國空軍與海航裝備了真正意義上的雙模PL…12D,即導彈在發射前不需要選定製導模式,而是在交戰過程中,根據目標的訊號特徵自行選擇。
沒有雙模製導的PL…12D,J…20很難在視距外擊落F…22。
如果進入到格鬥空戰階段,結果肯定不是這個樣子了。
以當時的情況,真要與F…22格鬥的話,最佳選擇不是J…20,而是已經大批次裝備海航的J。
原因很簡單,第一批四十架J…20並不是完備型號。
在開發J…20的時候,最大挑戰不是氣動外形、也不是隱身技術,而是中國航空業最大的短板:動力系統。
J…20的原形機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時,使用的還是J的0發動機。
雖然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中俄軍事合作全面加強,利用先進的電磁戰技術,中國從俄羅斯獲得了大批先進軍事技術,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機上的117發動機,但是這種發動機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選擇,因為J…20是一種比T…50重得多的戰鬥機,而俄羅斯為T…50開發的新式發動機比117先進得多。
以J…20的氣動外形,要具備與F…22相當的機動效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達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點五以上的發動機,而要超越F…22,至少要獲得最大加力推力超過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發動機。
中國的航空動力技術,很難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這類發動機。
結果是,已經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備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還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僅有八點五的117發動機。
動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戰鬥力並不完善。
雖然當時空軍緊急徵用了十四臺5,也就是為J…20量身定製的第四代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為四架J…20更換了發動機,但是5的技術還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兩百小時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車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幾乎每次試飛都會遇到麻煩。
四架安裝了5的J…20沒有參戰。
顯然,配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