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十公里外的F…22,也只有一分鐘規避,而預警機在一分鐘內最多飛行十五公里。伴隨預警機活動的戰鬥機至少需要五分鐘才能參戰,攔截逼近的F…22,而此時F…22已經發射了導彈。
用四架F…22去對付一架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衛隊看得起對手。
只是,這場空戰的結果並不像日本空中自衛隊指揮官預料的那樣。
離J…2000還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離東海艦隊一百五十公里的時候,F…22就暴露了行蹤。
當時,“蘭州”號上的防空軍官並不確定探測到的就是F…22。
原因很簡單,F…15J機群還沒被擊潰,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第二個F…15J中隊,還無法肯定日本空中自衛隊是否出動了執行對海攻擊任務的戰鬥機,所以只能判斷東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幾架日本戰鬥機。
只是,這個結果已經足夠了。
透過戰術資料鏈,“蘭州”號把探測到的結果實時傳輸給了J…2000,再由預警機分發給執行護航任務的J…20。
大概五點十一分左右,J…2000上的防空作戰指揮官確定目標性質。
正是F…22,而且正在向J…2000的巡邏空域逼近。
只是,這幾架F…22肯定不清楚J…2000的準確位置。
原因無二,…767與J…2000的距離超過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測區域,因此無法探測到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衛隊肯定有其他探測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無線電監測電臺,以及由美軍的…135等戰略電子偵察機提供的戰術情報。
要知道,…135與預警機的被動探測距離超過了八百公里。
只不過,電子偵察機只能被動接收預警機發出的電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確定預警機的活動區域,無法準確鎖定預警機。
要想偷襲預警機,F…22必須啟動火控雷達。
可以說,這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雖然F…22的火控雷達非常先進,即便日本採購的F…22使用了低檔次產品,對預警機這類大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也超過了三百公里,但是在無法明確知道預警機的行蹤、甚至不清楚預警機的巡邏區域的情況下,F…22也就無法準確掌握啟動火控雷達的時機,只能儘早使用火控雷達,從而暴露行蹤。
結果,日本飛行員在距離J…2000大概兩百公里的時候就啟動了火控雷達。
這下,再也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了。
J…2000一邊轉向規避,一邊安排護航的J…20前去攔截,還同時呼叫艦隊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這下架F…22要面對的不是單獨活動的預警機,而是由護航戰鬥機與水面艦隊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護航戰鬥機與水面戰艦有將近十分鐘的防空攔截時間!!~!
..
第五十一章 快節奏空戰
!~!
..
第五十二章 大獲全勝
四架F…22被J…20斬落馬下,攻擊J…2000的…120D全部落空,第二輪空戰以日本空中自衛隊大敗告終。
從戰術層面上看,這場空戰算得上是現代制空作戰的典範。
雖然日本空中自衛隊大敗虧輸,但是採用了正確的戰術思想,即重點打擊敵方的指揮與情報系統。
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戰術思想不對,而是兵力結構存在問題。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日本空中自衛隊能投入更多的戰鬥機,特別是用來執行對海打擊任務的F…2機群,利用F…22奪取區域性制空權,同時攻擊東海艦隊,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戰果,也能迫使中國海空軍全線退縮。
當然,這場空戰尚不能決定F…22與J…20的優劣。
J…20能取勝,靠的是系統力量,如果沒有艦隊與預警機提供的戰術情報,J…20根本不可能發現F…22。
同樣的道理,如果F…22得到了艦隊與預警機的支援,肯定不會有如此慘敗。
這場空戰的經典之處,正是體現出了系統力量在現代制空作戰中的重要性,證明先進戰鬥機並不是奪取制空權的充分保證。
中國空軍能夠旗開得勝,也與採取了正確戰術有關。
在這場戰鬥中,J…20更像是防空截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