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隱身能力,F…22不會比第三代戰鬥機好多少。
因為F…15J是標準的防空戰鬥機,即便在第三次現代化改進的時候,透過改進火控系統增添了對地打擊能力,但是沒有像F…15那樣徹底,比如缺乏足夠的過載外掛點,也缺乏必要的對海彈藥。
嚴格說來,日本空中自衛隊中,只有F…2有足夠的對海打擊能力。
問題是,當時部署在嘉手納空軍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沒有完成戰備,也就不可能跟隨制空戰鬥機出動。
即便派出這十二架F…2,也不見得能夠威脅到東海艦隊。
這個缺點,直接決定了日本空中自衛隊採取的戰術並非無懈可擊。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採取的戰術,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即東海艦隊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付有可能前來偷襲的F…22。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就證明了F…22並非不可發現。
戰後,美國公佈的一些資料也證明,F…22的隱身能力並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探測到。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F…22只是雷達反射訊號弱,不是不反射電磁波。
從理論上講,F…22是把電磁波反射到八個主要方向上,從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訊號。
因此,只要在這八個方向上有雷達接收機,就能截獲F…22反射的訊號。
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就是利用這一點,多次探測到了F…22,並且組織了有效的防空攔截。
只是,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完善。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支援建立多基址雷達,也就不可能保證隨時都能探測到F…22。
戰爭結束後,中**隊花了很大的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參與探測的各部雷達的同步性,即讓多部雷達同步工作,從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測系統。
積極參與此事的不僅有空軍,還有陸軍與海軍。
原因很簡單,獲取探測隱身飛機的手段,即關係到制空作戰,也關係到國土防空與艦隊作戰。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最好解決。
部署在地面的遠端警戒雷達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透過有線網路交換資料,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軍艦艇。
不管怎麼說,戰艦上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的裝置,而且艦隊裡的戰艦協同行動,距離較近,能夠透過高頻寬戰術資料鏈交換資訊,使雷達同步工作。如果鐳射定向通訊系統研製成功,還能使艦隊獲得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反隱身目標作戰能力,使艦隊獲得更加強大的防空能力。
在東海艦隊中,六艘防空驅逐艦的雷達就在同步工作。
雖然艦隊的分佈範圍不是很廣,特別是在防空作戰時,編隊非常緊密,但是防空驅逐艦位於艦隊外圍,相隔距離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間,六艘防空驅逐艦組成的多基址雷達網足以確保在某個方向上探測到F…22的反射訊號。
這個探測距離不會太遠,但是足以為制空力量提供數分鐘的預警時間。
對於快節奏的空中對抗來說,幾分鐘就足以決定勝敗了。
對日本空中自衛隊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兵力,因為只有八架J…20陪伴在J…2000周圍,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十二架F…22。
問題是,日本空中自衛隊並不知道J…20已經升空作戰。
更重要的是,在剛剛結束的首輪交戰中,十二架F…15J在還擊之前就被擊落十一架,在沖繩上空徘徊的…767僅發現了八架J,並且發現在戰場的西南方向上,出現了幾個低可探測性目標。
結果就是,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指揮官相信J…20已經參戰,而且是擊落F…15J的主力。
這個判斷,直接影響了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術。
在偷襲J…2000的時候,只有四架F…22突前,八架F…22留在了釣魚島東面,準備迎戰J…20。
如果能夠悄悄靠近J…2000架F…22也足夠了。
事實上,只要有一架F…22逼近J…2000,一次射出六枚…120D,就有幾乎百分之百的把握擊落J…2000。
要知道,F…22的衝刺速度為兩馬赫,能在一分鐘內飛行三十多公里。
也就是說,就算J…2000發現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