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前後三十年左右,而現實中往往需要五十年。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成為海軍強國,前後就用了五十年。
只有徹底消滅日本艦隊,特別是操作戰艦的官兵,才能讓日本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難以在海洋上向中國叫板。
因此,就得放長線釣大魚,給日本一點希望,讓日本投入更多的海上力量。
如此一來,就不能在戰場上表現得過於積極,更不能一下打掉日本的希望。
實際操作中,得讓日本高層相信,日本艦隊有能力進入東海,更有能力挑戰規模並不大的東海艦隊。也就是說,得在日本艦隊進入東海之後再動手,甚至得讓東海艦隊執行一次意義並不重大的制海作戰行動,與日本艦隊正面交手。
顯然,黃峙博的觀點與騰耀輝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
不主動出擊,不等於不做防範。
戰爭已經打響,什麼時候結束可說不準。
在放棄主動攻擊之後,騰耀輝也想通了,反正他早就決定讓艦隊出手,何不再耐心等一等呢?
只是,誰都知道,遭遇挫敗之後,日本不會退卻,反而會進行更加猛烈的反擊。
隨後,二部提供的情報證明了這個判斷,日本正在向嘉手納空軍基地增派作戰飛機,而且以F…2戰鬥機為主。
在日本的作戰飛機中,F…2是唯一具備對海打擊能力的戰鬥機。
顯然,日本打算主動出擊,而且打擊物件是東海艦隊。
即便沒有二部提供的情報,騰耀輝也能判斷出日本的戰術意圖,畢竟東海艦隊在中**隊的制空作戰體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就算不打算打一場海戰,也要竭力奪取制空權,也就得拿東海艦隊開刀。
這下,重點變成了艦隊防空作戰。
雖然東海艦隊用有不俗的區域防空能力,六艘防空驅逐艦中,兩艘052C型各有四十八枚“海紅旗9”,四艘052B也各有四十八枚遠端防空導彈,只是沒有相控陣雷達,只能同時攔截八個空中目標。即便是四艘多用途護衛艦,也各有四十八枚射程在四十公里左右的防空導彈。算上十艘戰艦上的末段攔截系統,理論上東海艦隊能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攔截三百五十個來犯目標。
按照一架F…2攜帶四枚反艦導彈計算,六十架最多攜帶二百四十枚反艦導彈,沒有超過東海艦隊的最大攔截能力。
只不過,這只是理論值。
實戰中,東海艦隊的防空攔截能力肯定會大幅度縮水。
更何況,日本戰鬥機很有可能在發動空襲的時候使用電磁武器。雖然六艘驅逐艦上都有電磁對抗系統,但是在遭到電磁打擊之後,驅逐艦的防空攔截能力肯定會大大降低,很難應付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
可以說,在防空作戰中,關鍵不是能夠攔截多少反艦導彈,而是能夠阻止多少敵機發射反艦導彈。
為此,就得采取攻勢防空戰術,即負責掩護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必須儘可能的把來犯敵機擋在反艦導彈的射程之外,讓敵機沒有機會發射反艦導彈,最好能夠在攔截中擊落攜帶反艦導彈的敵機。
有足夠多的理論與戰例證明,戰鬥機才是最有效的防空武器。
只是,在現代制空作戰中,戰鬥機只是矛頭,而要讓鋒利的矛頭得到利用,少不了一根堅硬的矛杆,即支援戰鬥機作戰的指揮與情報系統。
預警機肯定得靠前部署,艦隊也得為戰鬥機提供防空引導。
這些還不夠,還得有足夠多的偵察與探測手段來支援戰鬥機作戰,比如用來監視敵方通訊系統的戰略電子偵察機、監視敵方空軍基地的戰術偵察機,乃至近地軌道上的偵察衛星與敵後諜報人員。
可以說,真正的關鍵是如何及時獲得準確情報!H!~!
..
第五十七章 戰術偵察
二十九日上午,只發生了一場小規模戰鬥,由ig…31對陣F…15J。
因為ig…31執行的是偵察任務,而F…15J在最大升限與最大速度上又差得太大,所以雙方均沒有損失戰鬥機。
與其說是空戰,不如說是防空截擊作戰。
早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前蘇聯解體之後,隨著中俄關系改善,俄羅斯就向中國大力推銷過ig…31,只是當時中國空軍沒有看起這種完全用來對付戰略轟炸機的重型截擊機,而是選擇了效能更加均衡的u…27。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空軍的選擇沒有錯。